返回

富农小子的科举日常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7章 孙山要去上学了 (2/3)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娶媳妇。

    在城里生活总比孙家村好,做农民太辛苦了,上山下地,没日没夜地干,也不过温饱。

    孙伯民认为没有何家的帮衬,温饱还是问题。

    既然决定要去上学堂,孙伯民找到孙三叔问:“三弟,德哥儿今年要去学堂了,我也打算送山子去,定广,定永都在那读书了,你有经验,该准备些什么?”

    孙三叔想不到大哥今年就送山子去学堂,连忙问:“大哥,山子才6岁就送去识字了?”

    瞄了一眼在和德哥儿玩的侄子,比德哥小一岁,却比德哥儿矮一个头,身子单薄瘦弱。

    山子去学堂,行不行?

    孙伯民苦笑地说:“山子听到德哥儿去学堂,他也吵着去,山子和德哥儿最要好了,两个人经常一起耍,德哥儿去读书,山子孤零零一个人,肯定不愿意。”

    孙三叔明白,小孩子嘛,别人有的,他肯定也想要。

    读书的苦,只有尝过才知道。

    把德哥儿送去学堂,小子哇啊哇哇地叫,还兴冲冲跟山子分享。

    山子知道后,想必也想去了。

    孙三叔笑道:“也好,两兄弟一起去,一起学,有伴呢。”

    孙伯民问:“是送去郑童生那边吧?”

    孙三叔理所当然地说:“哎呦,大哥,也只能送到他那,谁叫咱们方圆百里,就只有他一个童生。除非你送到县里去,听说县城有一个秀才,但那家可要走科举的才会送去,咱们家的就随便识字,用不上。”

    之所以不送到镇上,那是因为镇上也没有童生老爷。

    黄阳县不仅经济贫困,教育也贫困。

    据说整个县除了在府衙的领导班子,就只有2个秀才,还是新朝一开始考上的。

    那时候人才凋零,稍微有点学识的能凭借运气考上。

    郑家村的郑童生就是新朝的第一届考试考上的。

    孙山从何书瑜的口里得知,大乾朝是新朝,今年泰启二十四年,表示皇帝在位24年。

    而当今的皇帝就是开国皇帝,具体岁数瑜哥儿没说,孙山也不知道。

    孙伯民和孙三叔从未想过儿子走科举道路,这种费时费钱的道路,农村人走不起,也没想过走。

    孙家希望能借着孙大姑的庇护,让儿孙有个比父辈好的生活。

    孙伯民问:“束脩怎么算?”

    孙三叔两个儿子都在郑童生处读书,知道郑氏学堂的规矩,认真地说:“一年学费1两,至于书本笔墨另算,永哥儿刚开始读书,买了好几本书,还有笔墨纸砚,大概要2两。”

    也就是说想要走进学堂,起码要3两银子。

    孙家村普通农户一年收入才2-3两,所以供一个娃子去学堂,那是非常艰难的。

    孙家村除了孙山家,就村长家有娃子去上学,其他乡亲的,没听过有人去。

    这是一个知识被垄断的年代,没钱根本无法读书。

    孙三叔抱怨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