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植为官清廉公正,为民除恶,乡民甚至送过他送万民伞;
潘金莲为妻知书达理,二人恩恩爱爱,白头偕老,并未发生《水浒传》中的出轨杀夫之事。
夫妻二人先后育有四子,而其后世子孙一直居住在武家那村,至今该村半数人仍然姓武;
1992年,武植墓被发掘,而根据出土的武植骨殖推算,其生前身高至少一米八;
从根本上不是施耐庵笔下的 “三寸丁,谷树皮”形象。
此外,他也从未卖过炊饼,而是造福一方的七品父母官;
潘金莲也不是什么毒杀亲夫的淫荡女人,而是出身名门淑媛的县令夫人。
既然武大郎与潘金莲夫妇并非书中所说的那样,那么这个故事又是如何产生的呢?
主要还是因为一个武大郎早年间的一个朋友,名叫黄堂;
黄堂早年家中有些富余,也曾资助过大郎读书。
后因家中失火一切尽毁,便来投靠武大郎,希望他能帮忙谋个一官半职;
但武大郎为官清廉,怎么可能徇私?
只是好吃好喝的招待好有,并且表示也可以借银两给他周转;
黄堂见武大郎并没有提携他的意思,心生怨恨,觉得武大郎忘恩负义,便不辞而别。
在回家路上,他编写了许多谩骂讽刺武大郎的小故事、歇后语,见村贴村,逢店贴店;
村村说唱,乡乡张贴,谣言惑众,极尽对武植恶意中伤污辱影诋毁之能事。
另外,曾被武植治罪过的乡里恶少西门庆知道此事后,两人一拍即合;
于是沿途传遍了有关武大郎的粗俗之词,武清官的形象被毁于一旦。
谁知,待他回到家中,才知道武大郎早已派人送来了银钱,帮他修好了房屋;
他这才明白武大郎不是知恩不报,而是不搞以权谋私。
他发疯似地返回去撕自己贴的纸条,可是已经太晚了;
他编造的故事早已口口相传,广为流传,根本无法挽回了。
后来,此事传至《水浒传》作者施耐庵耳中,便被其写入了书中;
最终导致武大郎、潘金莲夫妇名声尽毁,更直接导致清河县的潘家和武家几百年来从不通婚。
由于《水浒传》的影响实在太大,后来施耐庵的后人送了武氏后人两幅画像;
并在上面题诗道歉,其中武植的画像上面如此写道:
杜撰水浒施耐庵,武潘无端蒙沉冤。施家文章施家画,贬褒迄今数百年。
累世因缘今终报,正容重塑展人间。武氏祠堂断公案,施姓欠账施姓还。
而潘金莲的画像上则写道:
余曾敬绘武潘正传十六幅,端悬于武氏祠壁为其平反冤假错案,一白天下。
然九泉武潘不恕吾族先人《水浒传》中泼污之过,故唆使小鬼得遍姿去,余今重塑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