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无数次改良,宣德版“通天索”增加了制动装置,能在紧急情况下瞬间停止。朱瞻基亲自到苏州码头视察,当看到漕船装卸效率提高三倍时,他当场宣布减免当地三年赋税,并将“通天索”列为“国之重器”,严禁民间私自仿制。
嘉靖位面
朱厚熜对严嵩说:“让严世蕃去办,朕的道观修建不能再拖了。”严世蕃仗着父亲权势,强行征用各地能工巧匠,还在滑轮组上雕刻精美的道教符文,导致成本剧增。戚继光得知后,从蓟州带来改良方案:用铸铁代替青铜,既降低成本又提高强度。
两派工匠在工部展开激烈竞争。严世蕃的工匠注重外观华丽,戚继光的工匠则强调实用耐用。朱厚熜命人进行公开测试,在连续搬运万斤重物的耐力赛中,戚继光团队的滑轮组坚持时间更长。最终,嘉靖皇帝采纳了戚继光的方案,但仍保留了部分道教装饰元素。
胡宗宪在东南沿海发现,倭寇对“通天索”十分感兴趣,甚至派人偷盗图纸。他立即加强工坊守卫,并建议设立“军器监”,对核心技术进行严格管控。朱厚熜采纳了这个建议,还特意赐名“神机营”,专门负责“通天索”的军事化应用。
隆庆位面
朱载坖把张居正叫来:“张先生,这事儿就全权交给你,朕只要结果。”张居正雷厉风行,设立“工政衙门”,推行“专利制度”,鼓励民间参与研发。他还借鉴海外贸易规则,对“通天索”的出口进行严格限制,只允许卖给友好藩属国。
高拱负责监督执行,他制定了详细的质量标准,对不合格的工坊处以重罚。在他的铁腕治理下,短短半年就淘汰了三分之一的劣质作坊。王崇古在九边传来捷报,用“通天索”修建的烽火台不仅速度快,而且更加坚固。
为了进一步提高效率,隆庆朝的工匠们发明了“模块化滑轮组”,可以根据不同需求自由组合。朱载坖亲自为新器械命名为“万钧索”,并在午门举行盛大的推广仪式。随着“万钧索”的普及,大明的工商业迎来了新的繁荣,各地工坊日夜开工,匠人的地位也得到显著提升。
【崇祯十一年深冬。】
【呼啸的北风裹挟着雪粒子,如利箭般拍打在紫禁城厚重的宫墙上。】
【养心殿内。】
【朱由检眉头紧锁,就着摇曳的烛光,反复翻阅来自北疆的军报。】
【“夜间行军无照明,致三十余人坠入冰河溺亡”。】
【“因看不清路径,粮草队误入敌军埋伏圈”。】
【一行行冰冷的文字,如重锤般敲击着他的心脏。】
【与此同时,工部呈递的奏折中关于京城治安的描述,更令他坐立难安。】
【“夜市因照明不足,盗窃案激增三成,商户入夜即闭市,市井萧条。”】
【案头的油灯突然爆出一朵硕大的灯花。】
【照亮墙上先帝手书的“励精图治”匾额。】
【他猛地拍案而起,烛台都跟着剧烈震颤。】
【“若能造出便携强光照明之物,何愁战事不利、民生不兴?”】
【次日早朝。】
【寒风卷着雪花灌进奉天殿。】
【大臣们的朝服在冷风中簌簌抖动。】
【朱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