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年春寒料峭。】
【紫禁城西北角的观星台工地笼罩在一片愁云惨雾之中。】
【朱由检微服至此。】
【正见数十名工匠围着一尊尚未安装的青铜浑天仪束手无策。】
【这尊重达三千斤的天象仪器,仅凭现有木架与人力,根本无法升至三丈高台。】
【工部郎中赵文远满头大汗地禀报道:“陛下,自开工以来,已有三人因器械崩塌重伤,如今工匠们皆心生畏惧,工程停滞旬日……”】
【皇帝俯身查看断裂的木质滑轮,指腹触到粗糙的纹理,眉头拧成死结。】
【远处传来急促的锣声。】
【运河码头又传来噩耗,新造的起重木架不堪重负,三艘满载漕粮的船只倾覆,数百石白米沉入江底。】
【望着漂浮在江面的粮袋,朱由检突然扯下腰间玉佩重重攥在掌心,翠玉硌得虎口生疼:“若不能造出超越人力极限的起重神器,谈何富国强兵?”】
【次日早朝。】
【断裂的木滑轮被掷于丹墀之上,在晨光中碎成齑粉。】
【“工部每年因起重事故折损千两白银,漕运延误导致江南米价暴涨三倍!”】
【朱由检的声音在空旷的大殿回响,“朕问你们,难道要永远困在这‘力有不逮’的死局里?”】
【刑部尚书王应熊颤巍巍出列:“陛下,起重搬运向凭人力畜力,此乃天道,强行革新恐遭天谴……”】
【话音未落,皇帝已展开一卷泛黄的羊皮图纸。】
【那是传教士利玛窦进贡的单滑轮示意图。】
【“西方诸国早已用滑轮提升重物,”朱由检指尖划过图中交错的绳索,“朕意在此基础上,打造可吊起万斤的‘通天索’!”】
【殿内顿时炸开锅。】
【御史台纷纷弹劾,称此举“违背祖制,蛊惑圣心”。】
【唯有工部侍郎徐光启抚须沉思:“若能解决滑轮承重与绳索摩擦之弊,或可一试。”】
【工部工坊内。】
【七十二岁的老匠头陈阿三将图纸往地上一甩:“陛下,单滑轮吊百斤已是极限,若将滑轮串起,绳索摩擦生热,铁环不出半刻便会断裂!”】
【他布满老茧的手重重拍在铸铁滑轮上,发出沉闷的回响。】
【朱由检却蹲下身子,用炭笔在地面勾勒:“改用青铜浇铸滑轮,内槽镶嵌牛油浸润的檀木轴;绳索以九股蚕丝混编,再浸桐油防腐——今日便试!”】
【首次试验在御花园进行。】
【当工匠们将七组滑轮串联完毕,朱由检亲自握住主绳。】
【随着“起”的号令,三百斤石磨缓缓离地三尺,却在刹那间麻绳崩裂,石块轰然坠地,溅起的碎石擦伤了小太监的脸颊。】
【血珠滴落在青砖上。】
【御史们的弹劾奏章次日便堆满龙案:“陛下以奇技害命,实乃昏聩之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