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明:直播演绎为大明续运三百年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689章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朝堂上,支持与反对的声音激烈交锋。朱由检猛地起身,龙袍翻飞:“倭寇犯境时,军报延误导致多少将士白白送命?黄河决堤时,消息迟缓让多少百姓葬身洪水?朕不管它是奇技还是妖物,只要能保家卫国、造福百姓,就必须推广!”】

    【他当即下令在九边重镇和重要州府配置传声筒。首批传声筒运到辽东时,总兵王猛将信将疑:“这铜管子真能传声?”当他对着传声筒向百里外的副将下达“明日寅时,奇袭敌营”的命令,并得到清晰回应时,这位身经百战的将军竟红了眼眶:“有此神器,我军如虎添翼!”】

    【消息传回京城,朝堂上反对声彻底消失。朱由检趁热打铁,设立“传声监”,专门负责传声筒的维护与改良。他还下旨:“凡能改进传声筒者,重重有赏!”】

    【在民间,传声筒引发了巨大轰动。京城茶馆里,说书先生绘声绘色讲述:“皇上造的‘千里耳’,能让声音翻山越岭!”而在各行各业,传声筒带来的变革正在悄然发生。】

    【漕运码头:效率革命】

    【苏州漕运码头,往日里船工们靠扯着嗓子喊号子协调动作,一到嘈杂的装卸高峰,常常因为听不清指令而手忙脚乱。传声筒投入使用后,码头主事站在瞭望台上,对着传声筒有条不紊地指挥:“东三船先卸粮包,西五船准备装绸缎!”声音清晰地传到各个作业点。】

    【船工老周擦着汗感慨:“以前喊破喉咙,船头船尾还听不清。现在对着这铜家伙,隔老远都能听得真真的!”过去需要一整天才能装卸完的大船,如今不到半日就能完成,漕运效率提升了整整一倍。码头上的商家们更是笑逐颜开,货物周转加快,生意也愈发红火。】

    【矿山开采:安全升级】

    【在山西的煤矿里,传声筒的出现改变了矿工们的作业方式。以往井下作业,消息传递全靠矿工们接力呼喊,不仅效率低,还容易出错。有一次,因为信号传递失误,井下爆破时一名矿工未能及时撤离,受了重伤。】

    【传声筒安装后,监工站在井口,通过传声筒向井下喊话:“各巷道注意,三分钟后开始爆破,立即撤离到安全区域!”声音直达各个作业面,矿工们迅速响应。矿工张大柱心有余悸地说:“这玩意儿可比以前安全多了,再也不用担心听不见信号了!”矿山的安全事故率因此大幅下降,产量却稳步提升。】

    【杭州的丝绸作坊内,机杼声日夜不停。过去,织工们靠相互吆喝来协调织布进度,常常因为配合不默契,导致布匹出现瑕疵。当传声筒引入后,作坊主站在二楼,对着传声筒指挥:“甲字坊加快经线,乙字坊注意纬线密度!”】

    【织工们清晰地听到指令,手上的动作更加精准。织娘阿巧笑着说:“以前说话全靠吼,现在好了,老板的话听得明明白白,织出的布也更匀实了!”丝绸的质量和产量都显著提高,江南织造局的贡品也更加精美,深得皇室青睐。】

    【传声筒的神奇之处很快也渗透到了市井娱乐之中。京城的天桥杂耍场,一位民间艺人别出心裁地用传声筒表演“隔空对话”。他躲在后台,通过传声筒与前台的搭档一问一答,配合默契,引得观众们惊叹连连,掌声如雷。】

    【茶馆里,文人雅士们也玩起了“传声对诗”的游戏。他们将传声筒分别放置在茶馆的两端,一人吟诗上句,另一人通过传声筒接下句,这种新奇的玩法迅速在文人圈子里流行开来,成为了一种时尚。】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