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滑轮组、改良马车等革新成果在大明各地推广,朱由检并未满足。一次深夜,他在批阅奏章时,一份来自辽东的军报让他神色凝重——因军情传递迟缓,明军错失最佳战机,痛失战略要地。与此同时,江南水患的奏报也因传递不畅,延误了救灾时机。烛火摇曳下,朱由检握着朱笔的手微微发颤:“若能让声音突破距离的桎梏,这些悲剧本可避免!”】
【次日早朝,朱由检将两份奏章重重拍在龙案上:“诸位爱卿,八百里加急尚需数日,等到消息传来,战机已逝,百姓受难!朕问你们,可有办法让声音传得更远、更快?”满朝大臣面面相觑,鸦雀无声。良久,内阁首辅周延儒出列,躬身道:“陛下,自古皆是靠人力、信鸽传递信息,声音无形无质,实难突破天地之限啊!”】
【退朝后,朱由检不顾侍从劝阻,直奔皇家藏书阁。他在堆积如山的典籍中日夜翻找,终于在《淮南万毕术》中发现“削冰令圆,举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则火生”的记载。他猛然起身,碰倒书案上的青瓷茶盏:“既然光线能借物传递,声音为何不可?”】
【三日后,工部工坊内聚集了工部巧匠、太医院精通声学的太医,还有熟悉西洋奇巧之物的传教士利玛窦。朱由检手持竹筒,目光灼灼:“朕要造一个‘千里耳’,让声音穿透山川阻隔!”工匠首领赵铁牛挠着满是老茧的头:“陛下,小人只会打造锄头镰刀,这传声的玩意儿,从未听过啊!”利玛窦抚着胡须思索:“在西方,曾有人用空心管道传递声音,但距离不过十丈。”】
【研制初期,团队尝试用竹筒连接成管道。当朱由检对着一端大喊“朕乃大明皇帝”时,另一端的太监只听到模糊的嗡鸣声。太医院太医张和凑近竹筒查看,摇头道:“陛下,声音在竹筒中四处散射,如同泼在地上的水,难以汇聚。”】
【为解决这个问题,团队改用黄铜打造内壁光滑的管道。当第一根铜管制成时,赵铁牛拍着胸脯保证:“这铜管严丝合缝,声音定能传得远!”然而测试时,声音依旧微弱。朱由检蹲在地上,发现铜管连接处存在细小缝隙,怒喝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立刻用牛皮包裹接口,重新测试!”】
【经过二十余次改进,一种双层嵌套、接口处包裹牛皮的铜管诞生了。当朱由检对着管道喊出“朕乃大明皇帝”时,另一端的侍卫激动跪地:“陛下,字字清晰!”但新的问题随之而来:超过二十丈,声音便衰减得难以辨认。】
【“定是管道太长,声音散了!”年轻工匠李青突发奇想,“若将管道弯曲折叠,既缩短长度,又不影响传声,如何?”团队立刻制作出螺旋状铜管,可声音在弯折处大量损耗。连续七日,工坊内灯火通明,朱由检与众人围在图纸前激烈争论。】
【“声音在弯折处受阻,需有东西将其‘推’出去!”张和突然喊道。在他的提议下,团队在弯折处加装铜制扩音锥。当改良后的传声筒测试成功时,赵铁牛红着眼眶说:“陛下,这东西造得比登天还难啊!”】
【成品完成那日,朱由检在皇宫广场当众演示。他站在午门城楼,对着传声筒说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凡持此筒者,可入宫面圣!”声音清晰地传至百米外的端门。在场大臣、侍卫无不瞠目结舌,礼部尚书徐光启激动得胡须颤抖:“陛下,此乃亘古未有的奇技!”但也有御史高声弹劾:“这必是妖物!若声音能隔空传递,岂不乱了纲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