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华娱1997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429 没人规定,歌手在春晚只能演一个节目 (1/7)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2005年2月8号,大年三十,除夕夜

    京城,小吃店,老板娘正踮着脚去够卷帘门,还没碰到,一个手就率先抓到了卷帘门往下拉。

    老板娘回头一看,乐了:“你们剧组不是过年不放假吗。”

    “过年不放长假,但短假放啊,不然除夕、初一两天,谁有心思干活。”

    姜常把门拉到半截,突然想起了什么:“怎么没贴春联?”

    老板娘有点不好意思:“你又不在,我怕高。”

    “店里有吗,过年哪有不贴春联的,贴完再走。”

    “我记得之前店里卖饮料的送了我一套,但是没有浆糊,透明胶布行吗。”

    “行。”

    姜常踩着椅子,在老板娘的指挥下,把印的饮料厂广告的春联贴上。。

    姜常欣赏了一下对联,点点头:“回头这家的饮料要多进点,老板讲究人。”

    老板娘不关心春联,转身跑去商店买了一挂鞭炮,她自己不敢点,现在姜常来了,可着劲的使唤。

    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中,小吃店正式关门,门口的告示是大年初三开门。

    老板娘拍了拍手,一招呼姜常:“走,回家包饺子去。”

    回去的路上,两人又买了点熟食,原本老板娘计划一个人过年,没买多少菜,现在姜常来了,多少还是得准备一点。

    春节物价比普通翻了几番,姜常买了斤酱牛肉和一只烧鸡,就被老板娘赶紧叫停,一直到家了,还在嘀咕商家黑心。

    与身为京漂的姜常不同,老板娘是京城人,更或者说是门头沟。

    虽然从地理位置和行政所属是地地道道的京城人,但是在老京城人眼里,就是丫冀省的,以至于老板娘对外都是声称外地人。

    90年代末,刚刚结婚老板娘和丈夫来京城打拼,结果不到一年丈夫就因故去世,成了寡妇。

    老板娘受不了娘家、婆家和亲朋好友各种言辞,索性就在京城久住,用积蓄和借的钱开了个小吃店,虽然不算赚钱,但也不愁温饱。

    有了经济独立的底气,老板娘极少和老家联系,一个人过起了日子。

    虽然自由自在,但有时也孤独寂寞,直到姜常的出现。

    2001年,初到京城的姜常,挣不到什么钱,日子困难,常常到小吃店厚着脸皮蹭电视看,一来二去和老板娘熟悉。

    2002年初,有感出头无望的姜常准备放弃京飘生涯,离开京城,返回老家。

    临走之际,姜常来到老板娘的店里借酒消愁,正好看到了曹轩当初的新歌《你的答案》,被歌曲和mv李铢衔的励志故事鼓舞,决心继续留在京城。

    此后三年,姜常依旧没有达成自己成为明星的梦想。

    但是好在坚持的久,再加上肯吃苦,也有一定能力,他也慢慢在京城的群演圈混出了点名堂。

    现如今,姜常是京影厂这一片最大的群头之一,手里掌握上千特约、群演资源,甚至可以和不少剧组和公司中层搭上话。

    放在群演开局的华娱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