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还有“蚁封穴户”的节气观察法。
“这”老翰林突然红了眼眶,“老臣幼时随祖父务农,这些谚语殿下竟都记得”
朱元璋突然重重咳嗽一声。
殿中瞬间安静下来。
只见老皇帝慢悠悠站起身,玄色龙袍上的金线在晨光中熠熠生辉,声音洪亮如钟:
“传旨!即日起,太子总领灾后赈济事宜,户部、工部全力配合!”
殿中众臣齐声应诺。
朱元璋满意的点点头。
太子的章程,他觉得还有一些可商榷之处。
但不管怎么说,考虑周详而大胆,也足够体现出才干和谋略了。
退朝时,晨间的空气如冷冽山泉。
百官纷纷散去。
朱元璋与朱标,也是从后门踱步而出。
老朱脸上的笑容渐渐淡去,沉声道:
“咱听说,北边颇有些民怨沸腾。”
他摇着头,语气沉重的说:
“好人比恶人难当!你让百姓修条活路,他们骂你劳民伤财;
等死到临头了,又要骂你见死不救!”
朱标沉吟片刻。
劝慰道:“北地条件比南边恶劣些,民生多艰,又遇上灾年,大家心中没有底……父皇倒也不要太当真了。”
“是啊……”朱元璋负手而立,仰天叹道,“咱也怜惜他们生活艰辛,可他们那般蠢,又让咱……”
说着无奈的摇了摇头。
朱标说:“儿臣觉着,应当多派些有才干的官员到北地,也好干出点实效来。”
朱元璋背负着手,往前走去,倒是点了点头:
“近来北边添了些新政,确实也该上一批新人了……”
……
户部值房里。
杨士奇拿着一块描金紫檀算盘,纳了闷儿的问道:
“这是哪里来的?有没有人看到?”
房间拥挤,一个个工位上,八九品的户部小官正在忙碌。
大家都是摇了摇头,有些羡慕的望着那算盘。
都记不清是第多少回了。
陆知白在户部的几个学生,总能发现一些“惊喜”,有些甚至不知从何而来。
杨士奇轻哼一声。
要查,肯定是能查到是谁送的。就是要费些功夫。
烦人。
到了中午用膳时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