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欧美国家大部分精通英语,这对他们来说自然不是问题。
可中国在这个一九九八年的时间,国内的英语普及率很低,懂英语的基层中国军人就更少了。
而懂英语医学专业术语的基层军人,那更是凤毛麟角般的存在。
哪怕是有着三个文凭的学霸吴哲,他的英语能够说得非常流畅,书写英语对他来说也毫无压力。
可要是写专业英语类救护报告,同样是触及了他的知识盲区。
赛前主办方也没有向参赛队公布,比赛中具体进行哪一些项目,哪一些项目又需要什么样的通关程序。
这就导致在这个项目上,中国队还真是吃了不少亏。
尤其是中国二队!
当中国二队按该项目的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到达规定的战场,现场痛苦的呻吟声已经响成一片。
有三名伤者倒在地上,还有一位老大娘在路旁惊慌的大喊大叫。
吴哲立即按照比赛规则,以及最标准的救护流程,组织队员入场分工合作展开救护。
他们先给伤员每人喂了一块,含有一定镇静剂的口香糖。
吴哲是队伍里唯一精通英语的,所以由他来不断地用英语安抚伤员,其他三名队员对伤员实施抢救。
齐桓有着丰富的实战经验,战场急救更是他的强项。
由他来给受伤最严重的伤员腿部,进行专业的止血、包扎、固定等,整个一套动作下来干净利落。
拓永刚则对小男孩的左臂,进行流畅的止血、包扎、固定。
巴特尔则在这期间担任的助手,为齐桓和拓永刚提供所需的各种物资,并为他们两个打下手辅助。
在三人默契且专业的配合下,整个救治过程不到三分钟。
看完中国二队的整个救治过程,不仅现场的裁判夸赞中国队技术了,就连现场观察的组委会官员都激动地说:“看中国队的战场救护是一种享受。
不论从医学专业的角度,还是人道主义角度上,你们的表现都是最棒的。
我们已将你们的救护过程拍下来,比赛结束后将会制成专业的教案,作为我们爱沙尼亚军队该科目下一步训练的样板。”
第一次参赛的中国队救治过程,得到了赛事方组委会的高级认可。
并且还要将中国队的救治过程,当做他们国家以后军队的训练教案,目标就是达到中国现在的水平。
这对于中国队以及中国来说,都是一份极其值得骄傲的荣誉。
然而救治的过程可以打满分,且得到了现场裁判和组委会官员的认可,理论上来说必然能竞争前两名。
可轮到救治后的英语手写报告时,整个中国二队都被难到了。
需要用专业的医疗用语写报告,连学霸吴哲都没有办法搞定,齐桓他们三个就更不用说了。
最后只能用英语口语进行书写,成绩也因此被拉下一大截。
最终中国二队只拿到了第四名!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