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从钢七连到合成师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93章 内部争议 (2/5)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 由这个队来负责冲击冠军,为国家拿到国际军事竞赛的首个冠军。

    第二队则是作为辅助队伍,目标是争取拿第二名,同时还要设法保“主队”,在必要的时候做出牺牲。

    陈军的想法是很极端的,也是成功率最高的打法。

    然而李大勇大校却并不同意!

    作为中国代表团的团长,李大勇大校对比赛安排有一定的话语权,有足够的权利约束作为队长的陈军。

    李大勇大校属于典型的中国性格,也就是偏向于儒家主打的中庸。

    陈军这套一主一辅的配置,在他看来过于激进,万一为主的这一队出意外,那中国队彻底没了夺冠机会。

    李大勇大校更倾向于中庸平衡,把八个人的实力进行平均分配。

    把鸡蛋平均放到两个篮子里,这样即便其中一个篮子打翻了,还有另外一个篮子里的鸡蛋。

    等于就是两支队伍齐头并进,比一支队伍单独冲锋希望更大。

    至于两支队伍实力平均下来,实力没有办法达到巅峰这问题,李大勇大校有属于它的合理解释。

    起码他认为合理的解释!

    首先就是这场竞赛的规则很明显,不能够提前抵达,在李大勇大校看来,就不需要太强的实力。

    主要考验选手的坚持与毅力,能否撑过七十八个小时不休息。

    而这是中国军人都不缺的。

    其次是中国队的这十名选手,每个队员的实力在他看来都差不多,区别无非就是专长不同。

    李大勇大校是军委派下来的,对比赛队员的了解完全是纸面资料。

    从资料上看……

    除了做队长的陈军比较变态,几乎就是一个无缺陷的八边形战士,让李大勇大校都不得不感叹一句:

    “现在的年轻人,都能这么猛了吗?”

    剩下其他每一个队员,个人资料基本都差不多,只是擅长的方面各有不同,都是很优秀的选手。

    李大勇大校以他的经验和逻辑,认为每一个队员都有冲击冠军的潜力。

    既然每个队员实力都能冲击冠军,那就只需要根据个人所擅长方向,均衡搭配出两支队伍即可。

    完全没有必要去冒风险,挑出最强的四个人组一起。

    李大勇大校没有下过基层,一直都是在机关单位工作,不了解竞赛的机制,有这种判断完全很正常。

    如果要是追求保险和稳定,比如稳拿前三就足够了。

    李大勇大校这种中庸的选择,也确实是更加的稳妥,只要不出什么大意外,两手准备确实更有优势。

    从正常人的角度去分析的话,也会认可李大勇大校的决定。

    毕竟第一次参赛,盯着冠军属实太狂。

    按照常理来说。

    对于第一次参加国际赛事,且现代特战还刚萌芽,还处于发展中的国家来说,能拿前三就已经是很大的成功。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