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既欢喜,又伤感。”
“欢喜的是,这些人才是朕身边走出去的,代表了朕的脸面。伤感的是,朕身边又少了一个人才。”
“朕希望众卿能够像于太保那样,多为朕举荐人才。当然,品性一定要过关,否则,才干越强,危害越大。”
众大臣皆是露出复杂之色。
这是陛下心中对他们有成见了,还是敲打他们呢?
怎么又希望他们给陛下推荐人才呢?
不过他们也隐约知道,那个颇为受宠的李泰,可能把他们对他的打压,告诉了陛下?
不然为何有这样的感叹呢?
众臣心思忐忑不安,一个个弓着身不知如何是好。
同时,暗下决心,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怎么也要好好的表现,不能让陛下看轻了。
要知道他们这次能跟随陛下前来,无论怎样,回去都是有军功的。
可若是被陛下所厌恶,那么论功行赏的时候,后果可想而知…
所以,绝对要振作起来。
朱祁玉并知道众人的心思,他只是心有所感而已。
认为身边若是人人都像于谦于太保那样无私就好了。
这样身边的“李泰”不就多起来了吗?自己也就不用如此的劳心劳力了。
作为一个皇帝,每日五更起,两更睡,没日没夜,无休息之日,真是太过劳心神了。
当然,感叹归感叹,该是要勤政,还是要勤政起来的。
就算这样,京城还出一些幺蛾子呢。
可以想象,若自己放开的话,那么幺蛾子可能将更多,更大。
“传旨各路军,收集军情会要,作为一个重要任务。”
朱祁玉想了一下,又传下一个旨意。
既然那李泰的方法可行,那岂不是说,其他的路军,也可以这样做呢?
收集高句丽军政上的各种问题,而后加以针对,让他们的矛盾更大,从而让大明军获取更多的利益。
李泰的方法,无疑给朱祁玉的打开了一个新的思路。
就是不能只想如何攻打,也要分析这些敌人,抓住他们的薄弱处,加以分化才行。
如此,又效率,又能减轻大明军的伤亡,简直是一本万利。
很快,内阁,兵部就把他这个旨意,传达了下去。
并把东路军的大捷,当成了范例,传到了其他各路军。
新路军,大帅穆英,帅帐。“穆帅,陛下传下了一个军情旨意,请您过目。”
一个女亲兵,走进帅帐,拿出黄凌旨意,恭敬地交了上去。
因为是战争的关键时期,旨意的传达,也就没有那么礼节。
虽不再摆放案子,穿戴一新,可基本的礼节,还l是应该有的。
&n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