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户外直播:开干!玩的就是真实!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1章 庆余年 (2/5)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p;   他很想知道,什么是年?

    在纪录片《舌尖上的新年》里有这样一段话:

    “年味越来越淡,只因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年夜饭失去了吸引力母亲每到过年就抱怨:吃什么呢?你们想吃什么呢?儿女都说随便,您随便做。只好年年依旧。”

    如果要问什么时候年味儿最浓,得到的多数回答一定是“小时候”。

    快过年了,马路上又挂起了红灯笼,商场也换上了更应景的装潢。

    但看着这片火红,我们最多只是会平静地嘟囔上一句“哦,又要过年了啊”——

    可能是见识过小时候更加浓郁的年味,所以总觉得现在的年差了点什么。

    但究竟差了什么,谁也说不准。

    在儿时的记忆里,年味儿是漫天绚烂烟花带来的攒了一年的期盼。

    “我还记得那时,过了小年就别想睡个安稳觉了”,

    震耳欲聋的烟花声会从早晨响到半夜,从窗户里探探脑袋就能看见漂亮的烟花。

    早在过年前的好几周,烟花售卖点的生意就开始红火了。爸爸就会带着她出门买烟花。

    什么“窜天猴”、什么“满地金”、什么“万紫千红”果果恨不得一样买上一个,非要把后备箱装满才算满足。

    到了除夕夜当晚,我们会带上自己“全部家当”跑到小区的小广场,家家户户都会聚在那放烟花。

    放完了自己的,就蹲在那边哆嗦边看邻居放,就算耳朵冻到没有知觉也不想回家。

    对于我们来说,一年一次的烟花升空是独属于过年的仪式,更是儿时年味的具象。

    “年味儿当然是饺子了”,对于北方长大的来说,吃饺子是除夕夜里的头等大事。

    白菜馅,是“百财”;韭菜馅,是“久财”;鱼肉馅,是“余财”——北方除夕夜的饺子是有讲究的,要借着谐音讨个好兆头。

    随着电视机里倒计时结束,这面孙辈们挨个给长辈磕头拜年,那面热气腾腾的饺子也出锅了。

    “哎呀,这饺子馅咋硌牙?”谁要是第一个吃出硬币,是会收获全家人祝福的。

    对年味的记忆,是全家对于“迎财神”的重视。

    从腊月三十到正月初五,是不许打扫卫生的,据说这样才不会把财气“扫”出去。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是迎财神的吉祥日。

    到了这一天,我们很早就会被妈妈叫起来,帮忙打扫卫生。

    窗明几净以后,爷爷会带着全家人跪拜家里供奉的财神。

    “小时候皮,偷吃供果被我爷发现了,我爸拿着大藤条追了我两个村口,我现在大腿上还有块疤。”

    小时候的自己,对这些根本不屑一顾,她不懂大人们为什么对这一天这么重视。

    现在,直接把“玄学指引人生”当作“座右铭”,不需要谁提醒早早就把迎财神当成过大年第一要事了。

    在他们的眼中,儿时的年味儿是一桩一件喜庆小事儿的堆积,分明寻常但想来总是窝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