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p;又过了一天,上小朝。
大理寺卿出列启奏,公开了瑞王一案的调查结果。
其实他昨日便已觐见文宗帝,然而此事发生在中秋宫宴,众人皆已知晓。
因此便让他今早当众启奏,让上朝的官员都得知结果,也免得他们私下议论。
此案除了楚玄霖,其他涉案人员全部死了,叶修然查了多日,也未能发现新线索。
后来竟然出现了新的证人,说是与那太监相熟,曾听他说漏过嘴,私下为楚玄迟办事。
然而叶修然多番审问后,发现他的证词竟前后矛盾,觉得事情太过蹊跷,于是对他起了疑。
但叶修然没打草惊蛇,反而是将计就计,假意信了他,暗中却派人监视着,最后果然发现异常。
那小太监悄悄收了一封信,他看完就想销毁,监视他的人及时出现,将信抢了过来保留证据。
最关键的是,这个监视他的人并非大理寺的人,因为小太监在宫里,宫外的人不方便监视。
于是叶修然觐见了文宗帝,由文宗帝亲自派了暗卫,如此一来便也不会出现作假的情况。
暗卫抢了纸条先看过,当即便确定这小太监确实有问题,于是直接抓他去面见文宗帝。
文宗帝看到纸条上写的并非东陵文字,而是南昭文字,便知这太监原是南昭的细作。
他当即传了叶修然入宫审问,可惜南昭探子细作又是在齿中藏了毒,不等审讯便已自尽。
不过由此也能确定,楚玄迟是无妄之灾,这是南昭人为了让他死,想出来的阴谋诡计。
萧衍的诡计再次失败,且还损失了好不容易安插在宫里的一名眼线,好在这眼线并不重要。
宫里可不止一个南昭细作,这个是地位最低的,不过是个低等小太监,平日里也没什么用处。
楚玄迟的嫌疑虽洗脱了,但这个案子没了其他线索,也终究不了了之,查不出个真相来。
上朝的官员们纷纷议论了起来。
“这些南昭细作,真是无孔不入,竟还渗入到了宫里。”
“那晚的太监,会不会也是细作,他有意提到殿下,便是为了栽赃御王殿下?”
“不可能,提到殿下是乃是刑部侍郎之女,除非她也是南昭细作,但这不可能吧?”
“那若是她为了得到太监的帮忙,愿意说这个谎呢?这也不是没可能的,对吧?”
“这案子坊间也有了些风声,既然未查出结果,那不如干脆推到南昭细作的头上去。”
“有道理,南昭贼子本就有意陷害御王殿下,如此说也不算胡诌,还能激起民愤。”
“不止如此,若真如此结案,南昭贼子定会知晓,若不是他们所为,也只能吃哑巴亏。”
文宗帝听着他们的议论,竟也觉得这个主意很不错,最后便让大理寺这般结案。
除此之外,他还安排人在坊间大肆宣扬此事,想要激怒其他南昭细作,让他们冒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