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顺天府的建设工作,把他忙得头上一根头发都不剩了。
但朝廷却一直没有正式宣布,主要原因还是来自各部官员的反对,还有捉襟见肘的财政情况。要知道那可是修建一座首都,从皇宫到城墙,甚至是路面硬化工程等等等等,所要耗费的工匠,银两,还有时间都不是一般的帝王可以承受了。
不过林川引导建立的明联储,则成为了给朱棣兜底的勇气,为了迁都,明联储决定每年发放,2000万两迁都国债,一共发行10年,10年后,第一期国债才开始兑付,年利率5厘,可每年先行支付利钱。
然后,工部突然发现,自己他妈穷得居然只剩下了钱啦!不过修个首都而已,洒洒水啦!只要钱管够,扫地大妈都能扛几袋水泥,跟玩似的。
朱棣也由此发布了那条流芳百世的祖训,“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林川是算过细账的,迁都虽然耗资巨大,但变相带动了民间各项生产物料行业的蓬勃发展,使得今时今日的大明所有人都忙得热火朝天,就连看家护院的狗都变得供不应求。虽然国债看上去一时间负担不轻,但带来的长尾效应能让明联储的借款业务,井喷式增长,收回的利息,足可抵扣国债的利率,还有盈余。
况且方仓手握大明重点外贸项目,资源充足,也能从迁都营造中赚得盆满钵满。
在百姓眼中,现在的大明已经不是日子有盼头了,简直就是已经走到了,中华民族制霸天下的康庄大道上。
土豆的大力推广,让耕者有其食;蓬勃的金融业,让劳者有其银;发达的各项工业,让织者有其衣,谁不是在玩命的生娃?
林川更是给太子爷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想为大明创造更多的高级人才,就必须提高民众的文化水平。林川建议由朝廷牵头,明联储兜底,在各大城市开设公办学堂,只要适龄儿童,就能享受免费的6年文化教育,为后世的大明储备栋梁之材。
为这事,朱高炽被林川感动得差点泪目,深感朝中文武百官,多考虑的都是眼前之蝇营狗苟,而林川的视线,却已经考虑到百年之后的大明了,自然是满口答应,极力推广。
正所谓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经过这么一折腾,日后大明一水儿的于谦们,估计也不会闹出,皇上要去瓦剌留学生子的窘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