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一把大狙闯大明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281章 瓦剌与鞑靼的大战 (1/2)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上次草原上发生的大战,还是三年前,朱棣亲率五十万大军讨伐瓦剌,救鞑靼于水火的忽兰忽失温之战。

    那一战将瓦剌各部杀得是丢盔弃甲,几乎丧失了全部最有经验,最骁勇善战的老兵。把意气风发的瓦剌太师马哈木,打得卧床一年有余,差点就嘎了。也是他的病情,让儿子巴噶木顺利接班,执掌瓦剌的大小事宜。

    不得不承认,这小子运筹帷幄的能力,远在他老爹马哈木之上,仅仅用3年时间硬是将瓦剌建设的,比大战之前还要强盛数倍!他仗着瓦剌与西亚接壤的优势,又趁着西亚大乱的时机,大量吸收西亚的高质量工匠,对移民大开方便之门。

    在贸易方面,他坚持0关税政策,只要肯运货前来交易,不光价格公道,还会免费提供地皮,分配店铺,让商贩可以有栖身之所。

    在民生方面,他积极减免赋税,用官方名义购买或征调各部落贵族手下的奴隶,并且给他们身份,让其成为不受压迫与歧视的瓦剌兵卒,积极扩充军队实力。

    草原部落里,兵卒平日里就是牧民,只有在战时才会集合,紧急操练一番就直接投入战场了。这样的部队,基本依靠的就是个人素质与英勇,来获得胜利。

    巴噶木却是跟林川学习建立职业化军队,招募足足两万人马,没日没夜进行战斗训练,提升阵法与配合作战。而他们学习的对象自然是林川卫,看看那些被于谦率领的黑甲战士,打得落荒而逃的战况吧,他们就是最好的导师。

    巴噶木将这支军队取名为“苏鲁锭”军团,所谓的苏鲁锭即为蒙古语里战旗之意,传说成吉思汗就是手握着“苏鲁锭”去世,所以它也被用来象征战神之意。

    虽然他组建了强大的军队,拥有了蓬勃的经济,迅速增长的人口,但巴噶木对瓦剌的命令是,避免一切与鞑靼或大明的冲突,韬光养晦,铭记忽兰忽失温带给瓦剌的伤痛。

    瓦剌是在韬光养晦,但鞑靼的各大家族却坐不住了!从前因为瓦剌入侵,他们的损失除了牛羊,还有大批的人员被其抓走,或收编。即便拿回了祖传的牧场,对于瓦剌的仇恨,甚至远胜对大明的敌意。

    所以在双方接壤地界,鞑靼对瓦剌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偷袭。谨遵巴噶木的教诲,边境的瓦剌部落仅仅表现出了防御的态势,哪怕击退了来犯之敌,也从不追击围剿。甚至连俘获的一些鞑靼兵卒,最后也会选择放他们回家,真正将示好的善意表现到了极致。

    但这些善意在鞑靼看来就是软弱的表现,使得越来越多的部落向边塞靠近,不断对瓦剌进行可持续性的竭泽而渔。整整3年,死于这种边境冲突的瓦剌民众,就达近千人,被抢的牛羊则有上万。

    关于鞑靼的袭扰,每年上供时,瓦剌特使都会阐述一遍,表达瓦剌的委屈,望大明皇帝能为其讨回公道。

    但鞑靼的特使也有话说了,当年的瓦剌何等飞扬跋扈,一个月抢鞑靼的牛羊,杀鞑靼的牧民数量,都多过了他们一年的偷袭。况且说来,这些都是与瓦剌有仇,被其斩杀了爹娘的流民,鞑靼也不好多做管教。

    朱棣觉得,鞑靼特使言之有理,但现在大家既然皆为大明的藩属,就应该放下恩怨一团和气,并且亲自书信给阿鲁台,让他注意管教一下边境冲突,莫再生事。

    有了朱棣的叮嘱,这种边境袭扰确实消停了大约半年有余,然后靠近7月,就又开始了。无他,这个月份的草原上的青草最为肥沃,鞑靼牧民更希望将牛羊赶到瓦剌的地界去吃草,而自家地界的青草则保留下来,等到临冬打成草料,确保牛羊在冬季也能继续长膘。

    这一招实在是太损了,简直动了瓦剌的根本。在无数瓦剌部落族长连连上书后,马哈木召集太平、把秃孛罗,外加巴噶木共同商议对策。继续放任鞑靼欺凌边塞牧民,他们这些高层的威信将荡然无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