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的是性价比路线,而且是超级性价比。
我很好奇元光,您对于这种现象的看法?”
其实这个问题很好理解,后发者要想和前面的对手竞争,你几乎只有性价比这一条路可以走。
改变用户心智,让他接受一个全新的产品,性价比是杀手锏。
你站稳脚跟之后自然有的是机会提价。
大家都是这么过来的。
最早霓虹车企,在60年代出海到全球,靠的同样是极致的性价比,价格比你便宜,还比你省油,消费者自然用脚投票。
没过多久,等到70年代末的时候,霓虹车在全球范围内就能享受溢价了,就能够不走性价比路线了。
以丰田花冠为例,1979年在北美市场它的标准零售价是4338美元,同类型的雪佛兰chevette价格是3796美元,福特pto是3622美元。
从参与全球化竞争到摆脱性价比路线,霓虹车企花了二十年,华国这才哪到哪。
当然陈元光会站在另外的角度来阐述这个问题:
“其实这是两个问题。
我错位一下吧,先回答第二个再回过头去谈第一个,对于第二个问题,我想声明光甲航天的服务从来都不是走性价比路线。
是单纯我个人意志,我希望让华国的消费者能够享受到优惠,华国的航天爱好者能有努力奋斗的方向。
普通的航天爱好者靠自己的努力奋斗,来购买我们的太空旅游服务,我希望给大家创造一点希望。
天宫号旅游项目是特例,光甲航天的太空服务在海外市场价格都非常昂贵,未来光甲号的旅游陆续开放之后,价格会和国际同行们对标。
这完全不是商业考量,是我的理想主义在作祟。
然后回过头去聊第一个问题,在我的观点里,我会觉得我们的软实力无法给我们的科技进行赋能,消费者为国产厂商的设计、服务、品牌买单的意愿也相对较弱,品牌忠诚度无从谈起。
这二者的叠加造成了华国商品在现阶段只能走性价比路线的现象。
这几年要好得多,因为社会福利保障体系的完善,导致消费者陆续愿意为好的设计买单,对一些主打设计的国产品牌有认可度。
但这样的产品还不够多,还没有像华国科技发展一样呈现出集群效应。
我举个例子,同样的新能源车,大家配置一样,使用体验相似,a的设计要比b好,外观一眼就能够看出它有自己的设计语言,有自己的个性在。
而b则是完全模仿的其他成熟车型,但a要比b贵个五万,相信大部分消费者会选b,少数选择a。
为什么厂商喜欢讲品牌忠诚度,因为这玩意稀缺。”
主持人问:“那您觉得我们的企业要怎么做才能摆脱这样的困境?”
陈元光摇头:“这不是企业能改变的。
单个企业想改变现状,让自己成为那个例外,它必须要有别人没有的东西,并且能够赋予这个东西一个很强的现实概念。
这两点中无论哪一点,对99的企业都不现实。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