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去未来搞点黑科技很正常吧?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429章 这不是成熟的做法 (2/4)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  所有合资品牌为什么都不行,这几年销量大幅下滑,怎么都救不活。

    各类车评人给出了各种各样的解释,有说营销跟不上,有说技术不行,有说是之前日子过得太舒服,也有说是因为傲慢。

    这些都是原因,但它们这几年把这些缺点都改了,在体验上和国产新能源品牌已经没有本质区别了,但消费者仍然不买账。

    这里面必然有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所有合资品牌都无法解决的,甚至在内部开会的时候,他们连提都不敢提,但殊不知这才是合资品牌只有可能死路一条的终极无解难题,营销、技术、产品力这些都能改,只有这个终极无解难题是所有合资品牌都没有办法解决的。

    也就是因为这个终极无解难题的存在,我才会并不看好space。”

    作为少有会说一点真话的车评人,过去因为在国内合资品牌、新势力都干过,出来干车评人能够给出大量干货而迅速爆火,直播间里的观众狂扣弹幕。

    大家都想知道对方所说的终极无解难题到底是什么。

    “抱歉,卖个关子,这个现在我还不想说。

    之后我第一次觉得space有可能能成是因为这家公司的法人是由光甲里的甲,也就是林总直接担任,而且企业也是林总直接参与全过程的经营管理。这点可以在林总的抖音里能够看到。

    这从商业上其实是很不成熟的行为,这和林总在公开场合里成熟商业精英的形象是不符的。

    这样的决策不够精明,它给自己预留的辗转腾挪余地太小了。

    真正成熟的决策是,建立子品牌,但是不要自己亲自下场,找职业经理人来负责具体经营。

    如果换我来负责这件事,我会和国内一线车企各成立一家公司,像什么吉利、比亚迪、上汽等等,一家投一部分钱,我只做资方,并且会很低调。

    我和吉利合资成立的就叫极光,和比亚迪合资成立的就叫迪甲,总之你可以扯我的虎皮,但我在公开场合不会去帮你主动宣传,你也确实是我的子品牌。

    然后就养蛊,这些谁能跑出来,谁才是亲儿子,该给的资源该站的台该有的扶持,全部会给,直接出来收割胜利果实。

    至于没能卷出来的品牌,那就切割,反正它也不是用光甲为名,没有和我光甲航天深层次绑定。

    这才是成熟的商业做法,稳赚不赔的生意。

    我最开始以为space就是这样的路数,就和过去所有所谓大厂合资成立的新能源车企一样。为了规避风险所成立的子品牌。

    大家要明白一个道理,之前业内没人讲,但是实际存在的一个东西,那就是股东方越牛逼的新品牌,越不想负责,或者说没人负责。

    你看上去股东方很牛逼,这个品牌能从牛逼的股东方吃到红利的概率是很小的。

    因此一开始我以为space也是走的类似路子,光甲航天提供的扶持有限,你得自己证明自己之后,光甲航天和特斯拉才会逐渐加大扶持力度。

    就类似之前互联网大厂很流行的所谓内部创业,你跑赢外面的竞争对手,那么董事会就让你单独成立公司,如果不能,那就把外面的公司给收购过来。

    和互联网内部创业只有三个月的时间比起来,这种孵化子品牌的创业模式,耐心会更多,给的时间会更长,只是底层逻辑是一样的。

    我第一次觉得它能成是什么时候?就是林甲亲自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