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去未来搞点黑科技很正常吧?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402章 一点不一样的思考 (2/4)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高丽的文化输出是一种无效的文化输出,是一种浮在表面缺乏内核的文化输出。

    很简单的例子,华国能够把大量的消费品品牌输出到东南亚,甚至是全球,海底捞、蜜雪、喜茶等等,霓虹在全球范围内有711、优衣库、无印良品等等。

    高丽有什么?哪怕是高丽流行文化最巅峰的时期,他们也没能输出一个有着足够知名度的消费品牌。

    霓虹在80年代之前,也差不多,但得益于广场协议,霓虹文化才开始对外输出。

    广场协议摧毁了霓虹的经济,但在文化上帮助了霓虹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扩张。

    这是因为广场协议是日元升值,美元贬值,霓虹的经济不是签了协议立刻就完蛋的,而是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缓慢衰退的。

    在刚签完广场协议的那段时间里,得益于日元升值,霓虹内部的需求空前旺盛。

    旺盛的需求刺激了全球企业都需要针对霓虹市场,针对霓虹人的喜好去设计商品。

    当商品成为文化的载体时,文化的扩散才能足够长久,才能形成足够的影响力。

    高丽就是因为缺乏商品承载,所以才会没有内核。

    这里我个人认为最经典的案例应该就是汽车领域,大家都知道日系车过去在全球范围内是霸主地位,地位牢固程度甚至比德系车还要夸张。

    我们现在看新能源车会觉得隔三差五发布新车,然后很多牛逼的设计,很多最新的技术都让大家很兴奋,国外的媒体、厂商都越来越关注华国的新车。

    这一幕同样在广场协议签订后在霓虹反复上演。

    这个时期的霓虹跑车在世界范围内风靡一时,并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汽车收藏家。

    得益于广场协议,它名义上是为了纠正霓虹和阿美利肯之间的贸易逆差问题。日元兑美元升值,并在霓虹央行设定的低利率背景下加速了泡沫经济的增长。

    导致霓虹内需空前旺盛。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霓虹汽车制造商仗着手握不断膨胀的资金,开发了大量不同款式的跑车。

    整个90年代也是日本汽车的黄金时代。那个时期霓虹汽车品牌在世界范围内都被认为与保时捷相当的品牌,价格还要更便宜。

    是不是想到了华国汽车?

    日产在1988年的时候发布silvia和cia,1989年的时候推出了  fairdy  z和skyle  gt-r,哪怕到今天gtr都是很多人都梦中情车。

    丰田、日产、本田等等,他们在当时可和现在挤牙膏,一代车型能过十年不改版可截然不同。

    当年的霓虹车企就和现在的华国车企一样,每年都要推出车型,而且款款在当时是爆款。

    本国商品在境外输出,境外商品在设计和生产的时候需要考虑该国消费者喜好,文化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幅度扩大影响力的。

    所以广场协议帮霓虹实现了文化层面的扩张。

    如果各位熟读过八九十年代霓虹汽车扩张史,会发现现在华国汽车厂商们走的路不能说一模一样,那也是有个七成相似了。

    说回我们,我们现在是在所有你能想到的,想不到的领域都在扩张,文化、经济、军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