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去未来搞点黑科技很正常吧?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80章 空天飞机和太空电梯 (1/4)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老中恢复地位,意味着新时代的朝贡体系正在建立。

    让东南亚青年们参加老中举办的“科举”考试就是尝试构建全新朝贡体系中的一步。

    欧洲的融合是从煤钢共同体开始的,那么华国关于未来亚洲局势,则希望能够从文化层面先开始。

    过去的漫长历史决定了,老中在这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

    “我们需要明确一点,那就是商业航天最重要的其实是成本。

    航天前面加上商业两个字之后,意味着我们需要追求盈利,需要考虑成本-收益问题,技术重要,但不是越牛逼的技术就一定越好。

    技术的成本需要成为衡量技术是否可行的标准。

    价格低廉、可反复复用、稳定性高的技术路线才会在内部研发中占据主导地位。

    不知道各位是否知道太空电梯概念,常温超导,哪怕只是一维的常温超导实现突破后,科幻电影里的太空电梯在现实中我们就完全可以复刻出来。

    这一技术路线在光甲航天内部讨论中,也有人提出来过,但很快他自己都否决了。

    因为成本,用太空电梯的技术方案成本太高,常温超导体的制造成本决定了,我们造太空电梯,哪怕只是从地球表面到400公里的近地轨道,成本轻轻松松就超过一万亿rb。

    在太空采矿没有实现正向收益前,即便这个技术路线的前置技术都已经点亮,从技术本身来说已经没有问题了。

    我们仍然选择了电磁加速后,化石燃料驱动的复合动力火箭,最后仍然需要用明朝万历年间就有原型的火箭发射技术。

    光甲航天所有的技术选择都是出于成本。

    也许这个角度大家的感受还是不够直观,我们用商业航空来形容可能会更贴近大家生活一些。

    这个例子可能也有点遥远了。

    我们现在跨越大西洋大概需要七个小时左右,但如果使用超音速客机的话,只需要三个小时。

    历史上的协和号客机飞行速度是25倍的音速,而现在常见的波音747飞机的飞行速度不会超过1000公里每小时,略低于音速的1062公里每小时。

    它是世界上极少数真正投入到商用中的超音速飞机,从巴黎飞到纽约只需要花3个小时,最快一次从伦敦飞到纽约甚至连3个小时都没有花到。

    它只发生过一次空难,然后很快就退役了,此后在市面上再也看不到超音速飞机的身影了。

    此后仍然有一些公司陆陆续续希望尝试造超音速客机,但没有谁成功。

    不仅仅是发动机的改进。它们更轻,可以飞得更高,需要消耗的燃料更少也更安静。现在商用客机的燃料消耗是六七十年代的三分之一。

    现代航空公司的巡航速度略低于音速,是现有发动机不发生根本性革新前,航空公司门在速度和燃油经济性之间取得良好平衡性的结果。

    在跨音速区域大约1马赫的样子,巡航时,飞机会遇到最大的空气阻力,燃油效率非常低。飞机选择加速到超音速飞行来减少阻力,也就是协和式飞机所做的,它们把巡航速度做到了22马赫,但这需要巨大的推力,需要燃烧大量燃料。

    而且协和式飞机的一个大问题是,因为技术缺陷,导致它无法在陆地上超音速飞行,它只能在海洋上空进行超音速飞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