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和逻辑性,陈元光心想要是自己现在再回去写东京恋爱小说,估计一个读者都没有吧。
林甲听得头大,她直接转移话题:“元光,你觉得小米汽车能成吗?”
陈元光说:“它有很多能成的因素,小米长期经营的线下渠道,这么多年积累的供应链管理,强大的自有资金储备,师兄自己也投资过小鹏这样的新能源车企,不算完全没有经验开始造车。
小米自己的品牌形象,在消费者心目中还是有辨识度的,我觉得大概率能成吧。”
这也是小米决定造车后,外界的一致看法,和乐视、恒大相比,小米起步造车的禀赋太好了。
林甲摇摇头,打开的车窗把她的头发吹得有些乱,她一边认真开车,一边说:“当巨头跨领域创业的时候,它过往看上去的一切优势都是浮云。
他们过往的成功经验反而会成为桎梏。
如果小米的这些所谓成功因素真的管用的话,那么微软也不会一心想推他们的浏览器,市场占有率却一直上不去了。
facebook在社交媒体上的成功到了短视频领域却无法复制,想尽一切办法也无法战胜tik tok。
这些是软件层面的,硬件上,索尼过去在消费电子、半导体和游戏上的积累够深吧,他们的前身爱立信就是造手机的,到了智能手机时代,却只能是全球市场的others,勉强靠着母公司苟延残喘,市占率百分之一都没有。
传统车企的成功因素总更多吧,为什么他们从油车进军新能源被压着打,之前积累的品牌声誉甚至成了负担?
如此多案例摆在眼前,小米造车真的能成吗?我很怀疑,吉利进军新能源要用新的品牌来打这场仗,长安、长城莫不如是,小米直接自己就上了,一旦失败,它还有辗转腾挪的余地吗?
而且小米的品牌形象未必真的能给小米造车起到正面作用,说不定就和传统车企一样,在手机领域积累的品牌形象反而成了负担。
我试驾了一下,操控感还不错,我觉得还是看定价,如果走高性价比路线的话,还有得救,先走量再说,要是和小米手机这几年的旗舰机一样一心想走高端路线,那我觉得大概率凉凉了。”
林甲的看法和陈元光截然不同,她的认知来源于之前在经管学院学过的案例,包括她对小米这个品牌就不看好。
陈元光问:“那当时和小米合作你怎么不提出异议?”
“要是你当时提出异议,我们还能换合作对象。”陈元光语气不忿道。
他倒不是真的因为这个原因对林甲不爽,而是单纯想质问林甲,想看到对方慌张的样子。
林甲捂嘴笑道:“因为当我知道的时候你都已经和雷君聊得差不多了,我这时候再给你建议,不是在打你的脸吗?”
陈元光凑近在林甲耳边:“听不清。”
林甲把车窗摇下来,把刚刚说得话重复了一遍,然后继续道:“我们才花了五个亿就拿到了小米汽车百分之二十的股权。
就算小米汽车失败了,这笔交易还是很赚的,尤其是考虑到你计划后续小行星挖矿后,用矿石来作为噱头,打造豪华车。
有这个打算的话,那肯定不可能用小米的品牌,未来要么和豪车合作,要么自己打造一个品牌。
基于这样的考虑,那么投资小米给我们带来的经验是有价值的,再说才五个亿又不多,光甲科技账面上的流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