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从云敲定应该征发至少三十万民夫、州兵保证大军供给。
同时在开战前半年征发十万人左右,趁着开战之前赶紧抢修拓宽河北的河道,以让大船能进入渤海北上,或者从河道北上,减轻战时后勤压力。
至于疏通水道这事谁去办,众人都不约而同想到一个人——韩通。
......
这头十天的商议就让史从云有些心惊胆战,心惊的是战争的消耗。
这就是史从云所担心的消耗性战争,这和打南方是完全不同的,。
这还只是打河南北部,至少这里还有很多农田,还有不少百姓,每年产粮因为几十年战乱已经开始比不上江南蜀地,但依旧不少。
如果能一切顺利百战百胜的打下来,那也是有赚头的。
而像汉朝那样翻越燕山,深入草原大漠发起攻击,更不知道要消耗多少钱财粮食,人力物力。
这其实是史从云最担忧的,这场战不只有打不打得过的担忧,还有现在的大周耗不耗得起的担忧,毕竟当下大周只能算稍微大一点的割据政权而已。
当初后晋末帝不少人骂他盘剥百姓,不得民心,其实他也有苦,凭借自己那点小小的地盘对抗庞大的辽国,不盘剥直接完蛋,但盘剥又失去民心,完全形成恶性循环。
战争上是互有胜负,但晋朝完全耗不起。
契丹一次南下失利可以来第二次,第二次没讨好接着来第三此,反正他们可以输,但晋朝输不起,最终辽国攻入大梁城,灭了后晋。
大国之间的战争是不可能一两场就决定最终胜负的,虽然历史书上只会记最关键的那几场。
辽国与后晋并非是军事上的差距,后晋和辽国打虽然处于守势,损失更大些,但也是互有胜负。
差距在两个国家地盘,人口,综合国力上,庞大统一的辽国可以慢慢耗,但割据一方,没有统一中国的后晋根本耗不起。
史从云最怕的就是大周会陷入后晋那样的困境。
一旦辽国高层下定决心要与他们死磕到底,那周朝也只能被动跟着死磕,什么后蜀、南汉、南唐、北汉,吴越这些就在他们卧榻之侧的割据政权将无力顾及。
不过现在的情况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这一仗必须要打,决心已定就要全力以赴,力求最好,他已经没法去想之后的事情了,只能安慰自己车到山前必有路。
史从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从他来到这个世界五年多,从来没有现在这么焦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