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李谷的称赞,史从云有些得意,不过不忘拍马屁,“都是李公的功劳,没你我哪次战都打不成。”
李谷抚这花白的胡须笑了。
史从云读的历史书比较多,他当然知道上兵伐谋的道理,演义故事,民间传说都喜欢夸大战争的作用,个人的作用,可大多数时候,在最能打仗的那一批人手中,战争一般是最后的杀招。
就好像李世民能征善战,人们记住他动不动带兵冲锋,好像都是以少胜多,一个打几百的天神下凡形象。
其实李世民敢这么打,是因为他多数时候早把功课坐在决战之前了。政治手段,外交手段,策反,分化,断粮道,袭扰后方,分割敌人,拖住消耗粮草等等手段都用上之后,才是他发起决战之时。
所以他多数时候都处于防守状态,直到所有招数用上才会用正面军事手段决胜负。
为什么他兵少,很多将领和士兵都被派出去断粮道,打击敌人后方,稳定自己后方去了,个人英雄主义是没有出路的,他手下有很多能征善战的大将,众多精兵。
这就是李世民的取胜之道,典型的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也是他总能打胜仗的原因。打仗就是赌博,只知道一味豪赌的人是成不了大气候的,哪怕运气好连赢,时间一长就无以为继。
史从云当然想学李世民那样的人物,所以这次他准备了一连套的算计。
等大军出郑州后,消息肯定也瞒不住,同时要求,大量的消息开始往西飘,周军出兵二十万(对外宣称),以史从云为招讨使,准备借道伐蜀,惩罚狂妄自大的属国国主的消息,很快传遍南方。
淮南、江南、荆楚、蜀地很快就得到了消息。
南方震动,不震动都不可能,首先出兵太多,其次史从云大名鼎鼎,之前败了蜀国,之后夺了淮南,这几年来他的民声也算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