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它仍然无法如亚历山大所期望的那般,迅速地将城墙推倒。
而要想升级到更为强大的投石机,尤其是他心目中那种威力巨大的平衡重投石机,可谓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为了能够真正实现快速摧毁城墙的目标,亚历山大设想中的“弹射器”,其弹臂长度需要在10米到极端情况下的30米之间。这根巨大的弹臂,将会被安置在一个枢轴之上,枢轴较长的一端用来握住抛射物,而较短的一端,则会悬挂一个装满石头的桶,作为配重。
抛射物的重量设定在100至200公斤之间,而作为配重的桶中石头,重量更是达到了惊人的两吨!正是这样精妙的设计机制,赋予了这些宏伟的机器无与伦比的杀伤力。
毕竟,世间没有任何动物的筋腱,能够承受得住两吨重的物体从十层楼高处落下时所释放出的巨大能量!
然而,要将这一设想变为现实,面临的困难可谓数不胜数。
其中,最为主要的难题,便是建造一个足够坚固的框架和弹臂,以承受如此巨大的力量。对于弹臂而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堪称整个装置的核心与主力。
然而,这台强大的机器在运作过程中,不仅对弹臂有着极高的要求,同时,对支撑弹臂的框架也会施加巨大的压力。特别是当放开配重时,那巨大的铲斗在下落过程中,到达槽口时往往会产生剧烈的前后摆动,这一过程会消耗掉所有获得的动能,对框架造成极大的冲击。
因此,为了确保框架不会轻易折断,必须选用像白蜡木或乌木这样沉重、致密的木材来制作。
可问题恰恰就出在这里,在当前的技术条件下,处理绿色木材,并将其转化为优质木材所需要的各种先进技术,尚未被人们所发现。这无疑就像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横亘在亚历山大与他理想中的平衡重投石机之间,使得他的攻城计划,陷入了一种颇为尴尬的境地。
在军事器械的宏大篇章中,投石机,这一古老而神秘的战争利器,如同璀璨星辰般闪耀在历史的长河里。如同投石机的发展脉络一般,它大体上亦分为两种类型。
其中有一种相对更为简易的扭力投石机。从本质上来说,它恰似简单弹射器与配重投石机的放大版手绘之作。
回溯历史的漫漫长路,扭力投石机在攻城方面,并非是一种极具效能的武器。事实上,大多数历史记载倾向于将其描绘为一种轻型火炮武器。常与弓箭手以及投石手并肩作战,作为有效的杀伤敌方人员的利器。而真正用于突破敌方防御工事的手段,往往是挖掘地道或是借助攻城塔来实现。
譬如,在公元766年那场惊心动魄的卡玛恰围城战中,拜占庭的守军巧妙地运用木制掩体,如同坚实的护盾一般,为自己抵挡敌方炮火的猛烈攻击。与此同时,他们凭借自身的投石器,对敌方展开反击,给敌军造成了不小的伤亡。
再看1054年的曼齐克特围城战,塞尔柱人最初发动的攻城炮火,遭遇了守军顽强的回击,守军朝着围城机器奋力发射石块。作为回应,塞尔柱人不惜耗费巨大人力物力,打造出一台重达35吨的扭力投石机。这台庞然大物,需要整整400人齐心协力,方能拉动并投掷重达20公斤的石块,其场面之壮观,令人叹为观止。
然而,平衡投石机的问世,则要晚得多。依据地域的差异,大约在五百年至一千年之后,它才缓缓登上历史的舞台。
在成功打造出这样一件堪称战争巨兽的平衡投石机之前,需要人类去探索和掌握的技术,可谓浩如烟海。
首先崭露头角的,便是力矩的概念以及杠杆的运用。简单来讲,用于抛射石头的手臂,必须按照特定的比例进行铰接。理想的比例为4比1,也就是说,手臂握持石头的部分,其长度应当比握持平衡重的部分长出四倍之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