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等经数天放置,自然冷疑固化后,再将其从模具中取出,打磨修整到安装要求,就可以填入火箭弹,充当飞行燃料。
至于火箭弹,那更简单,原野的火箭弹就是个带飞控装置的铁皮筒子——再简单的铁制尾翼和竹制平衡杆也算飞控,而弹头就更好说了,因为损毁目标是古代木船,里面装的是也是黑火药,仅就是为方便其爆燃,添加了一定量的助燃剂,像是松油之类。
引信则是硝化延时引信,具体原理和火绳类似,只是烧得更快一些。
简单来说,这就是一种简化缩小版的“康格里夫火箭”,射程大约2公里,就是难以瞄准,落点散布极大,需要用数量弥补精度。
嗯,火箭古代就有了,宋代的“霹雳火”以火药推进能飞300多米,明代“一窝蜂”能飞500多米。
外国也有,比如康格里夫火箭的原形“印度竹质火箭”,以竹筒装填药柱发射,据说能飞1500米以上(数据存疑),而到了康格里夫火箭正式成型,射程大约在2500米,拿破仑时期以及美英战争时期都大规模应用过。
这玩意在现代看起来是有点蠢了,毕竟现代火箭弹有制导,各种助燃剂、推进剂也先进,随随便便就能打个百多公里,但原野觉得在十六世纪中期也基本够用,就是以现在的制作能力,火箭弹造得很慢,也很贵,还十分危险。
他没办法制造真空,浇铸过程中很难避免产生气泡,导致良品率极低。加热火药的危险性更不用多说,只有经过严格训练的工人才能操作,就这样还老出生产事故,自投产以来已经伤残了十余人,而且他这边还要涉及到技术保密问题,只有只能进不能出的“老年死士工厂”才拥有生产资格,所以……
他憋出这项工艺已经一年多了,修正性的试射都进行过四五次,但储弹量只有六百多枚,和拿破仑时期的英国,能一狠心拿出两三万枚来去给丹麦洗地不可同日而语——人家那是有工业革命基础,全国搞生产,他就用隐秘工厂偷偷的造,根本没法比。
同时,为了省钱以及提高良品率,他还把药柱长度体积给改小了,导致远远没有十八十九世纪的火箭弹飞得远。
不过,用来打一群在历史上没什么知名度的海盗,那肯定是够了,毕竟这年头,没什么武器能打2000米以上,木船更不可能抗住火药爆燃。
这六百多枚火箭弹,就是原野敢这时间就跑来开辟航线的底气,至于实战之中能不能真好用……他就打过漂浮靶,没打过活人开着的船,实战好不好用,正好拿里见水军来试一试。
当然,就算没有“浇铸药柱”这样的黑科技,没造出“弯津火箭弹”,他也是敢和里见水军碰一碰的。弯津水军并不是一支只靠他的军队,严酷的纪律、高额的薪资、长久稳定的训练以及社会上的普遍尊重,外加少量佛郎机炮和大量装备的各式铁炮,他们原本就有以少胜多的本钱。
原野随口和阿满闲扯了几句,就默默把火箭弹发射准备好了,而这时“知多号”上竹哨声连续响起,大量从弯津陆军改编过来的铁炮手纷纷在船弦处竖起包铜舷板当掩体,点燃火绳,备好早合筒,随时准备发起齐射。
水手们也都纷纷武装起来,或是也拿出铁炮,或是拿出弓箭,或是搬出火药罐子,或是干脆手持刀枪,准备发起或防备跳帮战,哪怕没怎么打过仗,但在於大的长久训练下,还是看起来十分精锐。
竹骨船帆也降下来了,划浆手发力喊号的声音都透过船体传到了甲板上,“知多号”更是猛然提速,在於大等水军军官的指挥下,一马当先,迎风破浪,带着七八条关船和十多条小早船就直挺挺朝着里见水军最大的“龙王丸号”冲去。
而“龙王丸号”也早早已经降下了船帆,做好了作战准备,此时还是没犹豫,立马……集体掉头,向东逃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