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明:我,朱允熥,带着朱棣造反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939章老朱立遗诏 (2/3)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    待到立国之后,虽想努力补习文化,但各种建设事务接踵而至,无暇顾及。

    直到多年过去,朱元璋才开始真正静下心来研读典籍。

    特别是当他了解到唐代历史时,更是时常心存恐慌,生怕老朱家日后会重复李唐悲剧。

    于是,效仿前汉实行藩王封疆治守政策。

    借鉴唐朝,禁止诸侯相见。

    现在来看。

    或许大明不会走上之前朝老路?

    想着想着,朱元璋心中不免感慨万千。

    “此次允熥进言提出多项主张,虽然有些考虑欠周全的地方,但仍不失爱国忧民。新朝代需要新举措适应发展所需。同时对于过往的经验教训,则需采取改正或者引以为鉴。”

    “随着时代不断发展,后代必然超过前人,世间哪有什么可以维持千年的法令或者百年的政体呀?”

    朱元璋的话,响彻乾清宫。

    不管是朱标,还是站在一旁的几位内阁大学士们,都明白皇帝即将作出重大决定。

    众人纷纷准备聆听。

    “刘建安。”

    “奴婢在。”

    内宫大总管刘建安迈步上前,缓缓走进众人的视线。

    朱元璋手按桌案,神情严肃。

    “准备朱笔跟圣旨。”

    “我需立下诏书。”

    话音落下,乾清宫中仿佛响起了一声巨响。

    砰地一声。

    朱标与任亨泰等人,一同跪倒在地,脸上写满了惊讶。

    “父皇,此举万不可行。”

    “陛下正值壮年,身体康健,国家兴盛,此时谈及身后事实在过早。一旦诏书下达,恐会影响陛下声誉,微臣斗胆请求撤销此想法。”

    任亨泰心中如波涛翻涌。

    不论是从眼见洪武新政渐现成果,还是基于皇上本人依旧硬朗的体态来看,此刻提及设立诏书,总让人感到不安。

    不仅自己心存忧虑,更是担心如果这道命令真的执行并且公布于众之后,整个朝野乃至民间又将如何反应呢?

    但朱元璋心意已决。

    他眉头紧锁:“还不快把东西取来。”

    面对皇上的要求,尽管满心悲戚,刘建安却无法拒绝,只好边走边回头地去拿。

    朱元璋转而看向任亨泰,“你文采斐然,在书法上也有极深造诣。此次咱的诏书得拜托给你书写,让它永久留存在宫中,并让天下百姓及后世子孙知晓咱的心意。”

    朱元璋的眼神中充满了诚恳。

    面对如此情景,任亨泰虽心潮澎湃但也只能应诺。

    “臣遵命。”

  &n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