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明:我,朱允熥,带着朱棣造反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4章 朱元璋的夸赞,朱允炆嫉妒发狂 (2/3)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各自寻位而坐。

    方孝孺目光掠过眼前的皇族子弟,心头涌动起复杂情绪。

    原本今年进京仅为探访旧友,未料阴差阳错之间,竟踏入皇宫高墙,摇身一变成了教导宗室子弟的大本堂先生。

    他的视线落在按照身高排序、位居中央的朱允熥身上,随即搁下手中备好的教材,转身面对这群年轻的脸庞。

    “早前,各位皇子恳请圣上将封地改至南疆,连皇孙们亦认为大明宗室应当在那片遥远的土地上建立邦国。你们此番主张背后的考量,愿否与我分享一二?”

    他内心深处支持明朝宗室藩王分封于边陲,远离繁华富饶的中原地带。

    毕竟,眼下朝廷或许还能驾驭这些藩王,但未来呢?

    一旦藩王在边疆势力坐大,权力甚至可能凌驾于朝廷之上,若其中再有几个心怀不轨之徒,那将是社稷民生的大患。

    更甚者,宗室藩王就藩后,其领地的物产大都用于供养藩王府邸,朝廷几乎无从收益。

    长此以往,国库恐将日渐空虚。

    然而,对于大明开疆拓土的雄图,方孝孺虽不似刘三吾那般固执反对,却也心存几分犹豫。

    国家安危,往往系于军事行动之上,不可不慎。

    朱允熥微微一笑,深知方才这一席话,实则是方孝孺对自己的试探。

    与其让朱桂等人支吾其词,不如自己直抒胸臆更为妥帖。

    “先生,容学生斗胆先问,您以为何为土地之本义?”

    方孝孺的笑容里藏着一丝欣慰,望着眼前的学生,一个近乎完美到找不出瑕疵的少年。

    “皇孙但言无妨。”

    话语中,虽藏着对方朱允熥这位门生的赞许,但在森严的皇宫大本堂内,方孝孺也只能收起那份亲近,依循礼法称呼。

    朱允熥嘴角挂着浅笑,“土地,承载百姓衣食,是国之基石,社稷安危之所系。自洪武初始,我大明子民约00万,良田广袤,数以亿计。”

    “国策三十税一,以供朝廷运作,边疆百万雄师得以守卫四方。”

    “此等繁荣景象,皆源自中原沃土的滋养。”

    “试想未来,若我大明需以今日之土,养活双倍、乃至四倍、六倍之人。”

    “这片土地,还能否撑得起大明百姓生存的重担?”

    朱允熥的眼中闪烁着坚定。

    资源并非取之不尽,人力亦有限度。

    在生产效率停滞不前的情况下,人口的激增,只会加剧对资源的争夺,稀释人均占有。

    眼下看似家家户户得以耕种,实则是建立在大明初建的短暂安宁之上。

    只要人口膨胀,大明的每一片土地都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沉重负荷。

    方孝孺连连颔首,表示赞同:“土地资源有限,若无为而治,天下恐怕难逃动荡之厄运。”

    朱允熥接着道:“正是此理,更关键在于,即便现今皇权势强,但朝廷上下,地方官员中,贪污腐败、欺压百姓之风仍屡禁不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