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升几级。
比如原本是县丞,去隼州的话,可以直接干县令,原本是县令,就可以担任州司马。
在这种情况下,仍然有很多人拒绝去隼州赴职,徐孝德无奈,只好将今年的新科进士,都分派去了隼州。
按照惯例,新科进士治理经验不足,都会让他们去一些稳定的县城,磨练经验,等第二个任期、或第三个任期,才会让他们去一些困难州县。
徐孝德也是没办法,吏部实在凑不齐去隼州的官员,只好让这些解褐入仕的新人,去隼州对付着。
新人有新人的好处,他们都有着一股子冲劲,意气风发,正想做一番事业,不会像那些老油条一样,习惯于趋利避害。
将这些新科进士派到隼州后,总算解决了地方上官员空缺的问题。
然而不等徐孝德喘口气,大唐又打下了百济。
这次官员缺口更大,熊津都督府嘴一张,就要八十名官员、两百名文吏。
徐孝德想死的心都有了。
国家打了胜仗,开疆扩土,举国欢庆,升职的升职,加俸的加俸,只有他们吏部官员,像苦哈哈一样,不断翻动着地方官员的名册,想着法子再找出一批人来,调到百济去。
他这次尽量找那些偏僻的州县,比如岭南、剑南。
这些地方上的县城,人口少,事情也少,有个县令就得了,可以把县丞调走。
他琢磨着,剑南、岭南也是偏僻地方,调几个县丞去当县令,主簿去干县丞,他们应该不会拒绝。
谁知,这些官员来到长安述职后,便找各种理由推脱,有的称病,有的说家里死了父母,要去守孝,把徐孝德气得不轻。
百济又不是倭国那样的海岛,不会因为风浪死在路上,不见得比岭南差到哪里去了,干嘛都不愿去呢?
徐孝德实在逼得没办法,这天清晨,来到甘露殿求见皇帝,准备向皇帝诉苦。
李治听说他面圣后,在正殿召他觐见。
当徐孝德苦着一张老脸,将他的困难说了后,李治笑道:“徐卿既有困难,为何不早点向朕说?”
徐孝德叹道:“老臣但凡有一点办法,也不会来打扰陛下,实在是……”
李治抬手道:“朕知道,徐卿一向任劳任怨,以前从未听你向朕抱怨过什么,这事其实要解决也不难,可开一例制科,选取人才,补充官员不足,卿以为如何?”
徐孝德喜道:“老臣赞同。”
制科是朝廷选择“非常之才”而设立的不定期科举,只要皇帝觉得身边人才少了,便可开制科,选拔人才。
李治来大唐这么久,还从未开过制科,此时若是宣布此事,朝野应该不会有任何阻力。
果然,三日后的常朝上,李治宣布开制科,立刻得到大臣们一致同意。
李治便命吏部在各州县张贴榜文,朝廷六月初十,在长安城召开制科,录取五百名人才。
这五百人的数量,已经超过了一年的常科,有官员认为数量太多,提议削减为三百人。
李治却没有同意。
这五百人眼下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