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将三个儿子罚去自力更生,对外则宣称三人被罚闭门思过。
不过,三人并不在王府的消息,还是不经意间传了出来。
普通官员并不知道三人去了哪里,但宫里消息灵通的人,还是听说了一些风吹草动,知道皇帝曾罚三人在甘露殿外跪了几个时辰。
这些消息,也只是茶余饭后的一点谈资罢了。
对徐孝德来说,却是连与人闲谈的空闲都没有。
因为他最近实在太忙了。
大唐自打下百济之后,将百济设立为熊津都督府,划分为十二州。
百济是农耕国家,行政机构原本就和大唐很像,由很多郡县构成,可直接将这些郡县改成州县,一点不费事。
这一点上,比当初打下吐蕃、铁勒、契丹都要方便很多。
百济这些划分的州县,全部都属于正州,由大唐直接管辖,官员由大唐直接任命,每年赋税,也和其他正州一样交。
当然,百济刚刚经历战火,民生凋零,百废待兴,想缴纳赋税,也没那个能力。
李治已经下旨,免除百济十年赋税,恢复民生。
这些问题都好解决,然而麻烦的问题是,百济的官员不够!
虽然李治确实任命了一些本地人为官员,但他们也只占一小部分,大部分官员,依然要朝廷派遣。
百济原本那些扶余贵族、马韩贵族,都死的差不多了,剩下的人,李治也不信任他们。
只有让大唐官员管理百济,才能让百济真正融入大唐,尽快成为大唐的一部分。
这一点朝臣们达成了共识。
可别人只用动动嘴,徐孝德却需要跑断腿。
最近这几年,大唐剿突厥、灭吐蕃、逐铁勒、亡契丹、割九州、如今又得了百济地。
无论名义上的土地,还是实际控制的土地,都大幅度增加。
新土地自然需要新官员去管理。
这些年来,李治不断扩充科举取仕名额,按理来说,官员应该只多不少。
可这些新土地上的官员缺口太多,导致大唐官员竟然不够用了!
不仅如此,这些新地方上的差事,官员们都不爱干,吏部每次调派官员,都要花费比以往多几倍的精力。
就比如隼州的官员,到现在都没有补齐。
原本隼州只需要填补都督府的官职,可随着刘仁愿与隼州各令制国的首领谈判后,这些地方首领,都同意划分为大唐州县。
条件是州县官员,一半由本地人担任,一半由大唐派遣,共同治理。
如此一来,隼州都督府又多了一大批官员缺口。
然而,每当吏部在地方上挑选中某个官员,去隼州任职,那人就会想尽一切办法,拒绝赴任。
为了将官员们调派去隼州,徐孝德白头发都多了几根。
他特意向李治请旨,允许那些前往隼州的官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