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 这四人是皇帝最信任的军中大将,一般军政方面的大事,皇帝都是召见四人商议。
他见王伏胜站在通门附近随侍,便来到王伏胜旁边站定。
李治只看了他一眼,见他并未上前,就知道他的事不急,便继续与李勣几人交谈。
今天讨论的事情是扩军,要增扩的队伍,正是薛仁贵负责的羽林卫。
羽林卫原本有五万人,后来有三万调到了辽东,一部分驻扎倭国,一部分驻扎熊津港。
剩下的只剩两万人。
羽林卫与其他十二卫不同,他们的前身是李渊时期的元从禁军,领朝廷俸禄,全年十二个月当值,也不用三年一换防。
李治当初扩充羽林卫,又派他们上战场,就是为了让群臣看到征幕兵的优势。
大唐领土越来越大,战线也会拉的越来越长。
若是还用府兵,以后对付大食人时,战线极长,换防不易,士兵的心理也是个问题。
士兵们若念着家里人和农事,那么在前线时间长了,就会士气下滑,影响战力。
按照历史进度,再过十几年,府兵的劣势就会显现出来。
武则天时期,府兵地位下滑,又经常打败仗,这才让唐人意识到,府兵制并非长盛不衰的兵制。
等到了唐玄宗时期,就开始用募兵替代府兵,逐渐形成军镇,唐军的战力又开始回升。
然而唐玄宗过于重用募兵,给节度使的权力过大,导致藩镇节度使军权、政权、财权一手抓,具备了造反能力,最终导致安史之乱。
所以顺利将府兵制过渡到募兵制,一直是李治紧抓的一件大事。
若是直接取消府兵,必定引起轰动,甚至那些担任府兵的士卒,也会产生不满情绪。
因为这个时期的府兵福利待遇很好,一人当兵,全家免赋。
一个家庭只需要培养一个男丁,让他们上战场,就能让一家人过上衣食无忧的日子。
也因为这个原因,百姓们为了让自家孩子脱引而出,格外注意培养儿子的身体素质,好让他们能竞上府兵。
这便产生良性循环,让大唐兵员的体魄格外强健!
所以不能一锤子直接将这个制度砸碎,需得慢慢调整,慢慢变化。
李治的办法,便是利用羽林卫这个机构,慢慢将府兵全部转化为募兵。
比如之前招募的五万羽林卫,有一大半都是府兵出身。
他们便是第一批转职者。
从前线战况来看,这批职业军人的表现,要强于府兵,这也让朝臣们看明白,募兵与府兵相比,是有优势的。
这批募兵产生之时,李治并未削减府兵,而是将契丹壮丁们,补充到各地折冲府。
从目前来看,这帮契丹人并未闹事,已很好的融入唐军之中。
但是,如果继续从折冲府中抽调府兵,转化为募兵,就不能再用类似的方法,将降兵补充到折冲府。
否则就会导致府兵数量一直不变,募兵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