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若是袁术军出兵了,那么孙策,岂不是压了袁术一头。
这样一来,岂不是成了孙策,号令联军诸侯了吗?
一个无名小卒,纯粹是一个传令兵而已。
袁术的面子往哪里放呀?
周瑜哭了,事情紧急,他没有想那么多呀。
正确的选择是——孙策亲自请援,身份对等,对于友军来说,特别的重要。
周瑜犯了一个错误——袁术军,是地位对等的友军,而不是可以随意调派的属下部曲。
周瑜本来想,再向袁术军请援,看来也不用去了。
身份不对等,去了也没有用啊!
周瑜无奈,只得回转孙策军大营。
……
再说征北将军刘正,在兴汉军大营之中,接待了孙策军的使者。
听完使者的哭诉之后,立即击鼓聚将。
点卯完毕,就要带队出征。
贾诩出来谏阻说:“侯爷,且慢!”
刘正只得停下了脚步,对贾诩说:“文和,有话快说!救人如救火,丝毫都耽搁不得!”
贾诩坦言,若是孙策亲自出面,兴汉军上下,全军出击,支援友军,倒也没有什么不妥。
然而来的,只是一介无名小卒,这其中的深意,可就耐人寻味了。
大义名份,对于联军成员来说,真的很重要。
要是刘正亲自带兵,就会让世人产生一种错觉——兴汉军是孙策军的部属,听孙策号令行事。
兴汉军在名份上,可就吃了大亏。
更是会形成连锁反应——其他友军有样学样,兴汉是救援呢?
还是不救援呢?
兴汉军参与诸侯讨董,也想要争一回大义名份。
要不是袁家死了人,袁绍至于众望所归吗?
就连一直唱反调的袁术,也只能伏首听命。
袁绍报的是家仇国恨,这就是让联军同仇敌忾的大义,谁敢置喙呢?
同样的道理,若是兴汉军,对孙策伏首听命,这影响也太坏了,对于刘正的威望,也是一种最致命的打击。
以周瑜的聪明才智,能犯这样的错误吗?
唯一的解释——那就是,孙策军野心勃勃,想要做事实上的联军盟主。
一旦开了这个口子,有兴汉军这个榜样在,孙策调动友军的时候,谁又能够拒绝他呢?
刘正问:“那这孙策军,咱们救吗?”
见死不救,又怎么向天下人交代呢?
贾诩回答说:“必须要救。”
兴汉军可以派兵,但是有两个注意事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