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量怎么通知亲戚,怎么卖笋干的事,整个院子都充满了热闹的气氛。
孩子们议论一番后陆续都走了,完全忘了还有两个伙伴回去叫爹娘的事。主要是天太晚了,再不回去,爹娘也会找上来了。生起气来,可是会打他们屁股的。
“小姐,这是我爹我娘。”
大男孩的声音带着一丝稚嫩,却又透着一股认真,在向景春熙介绍着自己最亲近的人。小男孩站在妇人身旁,小手紧紧拉着母亲的衣角,眼神里满是对父母的依赖和信任。
小男孩也小声说:“小姐~姐,我们回来了。”
景春熙点了点头,招呼他们靠近过来。
这对夫妇带着孩子,其实早就进了院,可一直躲在旁边认真听着他们和孩子们的谈话。直到看到大部分孩子都走了,才向这边凑了过来。
那妇人还往破桌子放了盏点燃的油灯,虽然只是豆大点灯光,但撒出来照亮了一大片。那微弱的灯光在黑暗中显得格外温暖,大家眯着的眼都觉得没了原本的干涩。油灯的火苗在风中轻轻摇曳,发出“滋滋”的声响,为这寂静的夜晚增添了一丝生机。
“小姐、七~哥,我家大小子说,你们还要收木薯粉和红薯粉?”妇人问话的时候一直盯着景春熙看,叫出“七哥”的时候又有点脸红。她的声音里带着一丝羞涩,仿佛不太习惯称呼外人,却又不得不开口。
妇人的年龄跟景春熙的娘亲差不多,个子不高,笑容很好,一看就是善良的人。她一面说还把手指向了围墙的那边,可能是想告诉她说,自己的家在那边。
他男人也笑呵呵的,脸上带着憨厚的笑容,看娘子先开了口,他也不再说话。而是用手上的一根针,挑了挑油灯上的灯芯,但也没使得油灯变亮多少,灯光依旧微弱,却在这黑暗中显得格外珍贵。
天,确实黑下来了。
难怪孩子们跑得那么快,想来都是肚子饿了。景春熙也感觉肚子饿了。
所以也不啰嗦,直接冲妇人问道:“是不是家家都肯晒?平时都卖什么价?”
妇人想都不想就脱口而出:“五六斤薯才出一斤粉,磨浆、晾晒还挺费工夫的,又磨又晒得五六天,还是天气好了才行。”她的声音里带着一丝无奈,一直冲她诉说生活的艰辛。
看景春熙很认真地听,她又接着说:“平时我们都是晒干粉,再拿来做粑粑。但是也听说有人可以卖给饭馆,都传说可以卖三文钱一斤。我们跟饭馆不熟,也卖不出去。
要是小姐要得多,可能还能压一点价。”她的语气里透着一丝期待,仿佛在为景春熙算着账,又像是在为自己家的红薯、木薯找一个好出路。
那妇人说完叹了口气,又说:“能卖总比烂在屋里强。”她的声音里带着无奈,却又透着一股坚韧。
这价格确实够便宜的。也就是说一文钱都可以买几斤红薯、木薯。这磨浆、晾晒的工钱也够便宜的。
久不说话的糖霜忽然凑到了景春熙的耳边,小声说:“在崖门村那会儿,王嬷嬷说,红薯要一文钱一斤。”糖霜的声音轻得只有景春熙听得见。
王嬷嬷说的话,景春熙也有印象。正是因为觉得是笔好买卖,所以才会让那孩子去叫爹娘。
她记得在崖门村的时候,自己已经觉得一文钱一斤的红薯价格已经很低了,但好在她利用空间育种,现在应该红薯的产量很高。
而这里,红薯粉、木薯粉的价格更低,这两种都是制作粉条的最佳原料,这让她不禁陷入了沉思。
&nb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