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答应出兵帮助秦国。可是,上大夫觉得,这生存在列强夹缝中的义军,能通过重重障碍,来到函谷关嘛?谁来保证,他们在过路东方六国的时候,不被人家直接灭了?此是第三虚也。”
“行,我们再再退一步,假设这32个小诸侯国,倾尽国力,凑足了兵力,大概三十万的样子。这三十万兵,来自几十个诸侯国的各路义兵,未经整合训练,可有对六国百万联军一战之力?此第四虚也。”
“还有很多,卫鞅就不说了。上大夫,你觉得,仅仅面对这四虚,一纸王,能解决嘛?你期望中的32国联军,能顺利到达函谷关嘛?”
“各位在座的都不是傻子。”
王栋所剖析的这些,一针见血,详实细致,句句到位。他们稍微一想就知道。这些,都是的的确确的困难。都是实实在在需要面对的困难。
秦国,要一时之间,客服这些困难,聚集32国联合义军救助秦国,简直就是痴人说梦,水中望月罢了。。
甘龍所提的这王道救国论,被王栋如此一剖析,顿时,全堂上下,无一人在说话。
众人也都是重臣,知道王栋说的这一切,全都是事实。要想要完成这件王救国之事,难比登天。况且,王要是真这么有用,有如此威望,周天子估计早都自己恢复大周往昔~辉煌了。
没人说话可不行,王栋得让甘龍心服口服,承认自己的谋略,纯粹是瞎扯淡。于是,王栋笑盈盈的看向甘龍:“上大夫,你觉得,卫鞅所说,可是实情?如若上大夫觉得,卫鞅所言空洞无物,大可以亲力亲为,试一试,反正没有什么大成本,只需要派个使者出使洛阳,与周天子求一-王便可。”
事情的利害,已经被王栋说破,甘龍当然不会自取其辱。而是翘着胡子,十分狡猾的把话岔过去:“大良造,秦国岌岌可危,现在可不是斗嘴的时候。老臣垂垂老矣,难免所虑不周。所幸有大良造这等旷世之才点破,不至于误_国。但是……”
又一个但是,王栋知道一句话,在一个人说话的时候,但是之前的话,都是废话,但是之后的话,才是正题。
“但是,老臣的计谋虽略显拙笨一些,但怎么说都不失为一上策。不知,大良造可有比老夫更好的救国之策,献与君上。以解我老秦燃眉之急,灭国之危。”
还说自己的策略是上策?
这老东西,脸皮简直比我还厚了……
王栋在心中暗骂了他一句,淡然的笑了一下。瞥了老甘龍一眼,然后侃侃而谈道:
“如今,六国分秦在即,大敌当前。我新军虽然锋锐,但是那是国之根本,国之底蕴。不能有一点闪失。
更何况,经过河套一役,新军疲累不说,除却受伤之兵,可战之兵,顶多三万。所以,我大秦新军再厉害,以三万之数,对抗六国联军,莫说百万,便是三四十万,都断然没有战胜之理。”
“而且,就算战胜了,想必,我大秦这只新军,也必然丧失殆尽。诸君以为然否?”
“诸位没有人说话。”
“此时的无言,就是默许。”
“除了我卫鞅,有谁敢说,三万兵在三四十万兵的攻击下,不会全军覆没。除了我卫鞅,没有人敢。”
卫鞅接着道:“所以,根据这一点,退敌之策,明刀明枪的硬抗,绝对是不行的。这一点,就不要想了。所以,诸位,要救秦国,只能往另外一个点上想。保持一个原则,不能明着硬拼,只能暗处活动。”
王栋的思路剖析明确,逻辑清晰,给一屋子乱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