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千零二十五章 人机融合与海军技术发展 (2/2)
bsp; 他的提醒让不少人面色凝重,军方代表领导接过话头说道:“无论技术如何发展,人的主导地位绝不能动摇。建议建立'人在回路'的双重决策机制。“
对此,空气动力学专家陈立峰则是摇了摇头开口说道:“我从工程角度补充。人机融合需要超高速的数据传输,这对舰艇的电磁兼容设计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他的发言引发技术派学者的共鸣,大家纷纷掏出笔记本记录要点。
而专注海洋科学研究的周教授则皱眉道:“希望在追求现代化智能化的同时,别忽视海洋环境对于舰艇以及战争的潜在影响。“
在你来我往的争论中,吴浩始终微笑倾听,最后举起手示意大家安静,这才缓缓开口讲道:“各位的担忧与建议,恰恰印证了人机融合将是海军技术的下一个战略制高点。“
他的声音沉稳有力,目光扫过全场,“有人说理论尚未完善,可哪一项颠覆性技术不是诞生于未知的探索?50年前,谁敢想象舰艇能摆脱螺旋桨用上磁流体推进?“
他调出一张对比图,左侧是传统舰艇作战流程,右侧则是标注着“人机融合系统“的全新架构。
“传统指挥链从发现目标到下达指令,最快需要30秒。但在高超音速武器时代,30秒足够让一艘航母从视野中消失。“
吴浩指尖划过屏幕,虚拟舰队瞬间完成自动规避动作,说道:“当量子计算机与生物神经科学结合,这个反应时间将缩短至毫秒级。
我们的战士只需产生作战意图,系统就能同步解析并执行,这不是取代人类,而是让战术思维突破肉体极限。“
台下传来此起彼伏的惊叹,吴浩却话锋一转说:“当然,伦理风险与技术瓶颈客观存在。
所以浩宇工业提出'三位一体'研发策略:在量子计算领域,我们已实现千万量子比特的稳定操控;神经科学方面,与脑科医院合作开发的'思维转译芯片',能将人类决策误差率控制在0.3%以内。
更关键的是建立'人在回路'的动态决策机制——ai永远是参谋,人类才是掌舵者。“
他突然调出一段实验室视频,画面中机械臂精准接住从不同方向抛来的小球。
“这是我们基于章鱼神经反射原理开发的应急响应系统。
未来的舰艇装甲能像乌贼皮肤一样自主变形,规避导弹时不再依赖固定程序,而是根据威胁动态调整结构。“
视频里,模拟导弹来袭的瞬间,装甲表面泛起波浪状涟漪,导弹擦着边缘掠过。
战略学泰斗张远山微微颔首,吴浩见状继续说道:“张老提到技术服务战略,人机融合恰恰是为我们执行相关和平战略的最佳载体。
当我们的舰艇能更高效地执行各类任务,当ai系统能提前预判敌方动向,这将对于我们舰艇包括海军战斗力的提升是实实在在的,更是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