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上都没有什么多余的钱。也像现代人存钱一样,人们都节省一些粮票,以备家里不时之需。当时各种省下来的票证也可以卖钱,可以换鸡蛋,或者换茶油、换布票等。所以,各种票证也都成了“有价证券”,虽然不合法,但每个地方都有人在暗地里交易,就如同黑市的存在一样。
60年代本就是一个吃不饱饭的时代,那个时代的老百姓见面打招呼就是问:吃了没?吃什么了?一直延续到如今。
饭桌上吃的菜也基本上全是素菜,鸡蛋猪肉都是过春节时候才能享受到的。北方人主食只能是玉米、高粱米、红薯等杂粮,玉米面、窝窝头、红薯就成了北方人的主粮,过年时候才能吃上几个饺子,但也是吃不饱的状态。主粮加腌菜,就是那时代城市里普通百姓家的一日三餐。
那个时代所有的供应,不是老百姓想买什么,就去买什么。而是粮站供应什么,老百姓才能买到什么。
虽然在那时代无票寸步难行,但是有的票证是常年发放,如粮票油票,保障老百姓的基本正常生活。有些票证只有在春节才发放,才会供应这些物资。比方说杀年猪,老百姓也只有春节才有吃的机会,平时很少有供应的,连毛主席过生日也只是吃几块红烧肉,可见那时候生活是多么的清贫。
三个小伙伴儿自由自在的在黑市上逛游,周秉昆遇到想要的物件,就提出用粮食来换,然后到之前的小院以物易物。粮食在这个年代就是最好的硬通货,比钱币更为抢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