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p; 那个信佛,也信道,同时通晓儒门经典,可以跟大儒辩经,医药五行,奇门遁甲,风水玄学无不精通的老居士。
印象里,祖父是个须发皆白,看起来慈眉善目,却让人不敢直视的老者。
桓纲突然发觉,自己甚至已经想不起祖父的样子了,虽然他才去世一年多,但他已经忘记上次直视祖父的面容是什么时候。
桓纲与桓缜是一母同胞的兄弟,他是桓瑾的第四个儿子,同样是嫡出。相比较桓缜,桓纲似乎什么都差一些,是个看起来很平庸的皇子,所以兄弟两人的感情不错。
不管是桓瑾当太子的时候,还是当皇帝以后,兄弟两人的关系一直都维系的不错。
至于桓纲想起祖父,是因为这些天他听到父亲和兄长提起太多次了。
他们在言语之中,没有明说,但话里话外的意思,差不多都是在说这局面的缔造者就是先帝。
桓纲也在想,祖父去世不足一年,陛下掌权还什么都没做呢,就爆发了北兵南下的动乱,这真的是陛下的过错吗?
于是他开始回忆任何一切跟祖父,跟父亲和兄长有关的一切。
最终他想起一件事。
那是数年之前了,北赵的宗室大将,高阳王段炳德率二十万大军进攻徐州,整个建邺都是忧心忡忡。
坐镇彭城的东海王桓玠数次救援,朝堂上却为了谁领兵出征,如何救援,甚至是救援不救援等问题吵得不可开交。
然后北道大都督李如愿上奏请命,救援徐州。李如愿的奏表发出来之后,没等到诏书发出其实就已经出动了。
八千精锐沿着淮河直插徐州赵军侧翼,利用彭城地区的水脉频繁发动袭击,其子李峻更是数十骑冲阵,擒获北赵大将。
北赵因为粮道不及,以及侧翼的威胁最终无奈退兵。
当时老皇帝桓宣命画师为李峻造像,就为了亲眼目睹一下年不及弱冠的少年英雄,同时还跟太子,也就是现在的皇帝桓瑾提起,想要嫁桓氏女给李氏子。
但被桓瑾坚决反对。
“李氏武人,操持贱业,专擅桀骜,此等门第如何能嫁帝室女?”
其实桓纲明白,当时父亲虽然是太子,但祖父那个皇帝已经有很多事决定不了了。所以这个提议不了了之了。
年老的君主,和春秋鼎盛的太子,对于大臣们来说怎么选其实很考验智慧。
他还记得祖父当时扔下一句很像是气话的言语,“此汝自择之,勿贻笑千古。”
后来就是,东海王桓玠把嫡女嫁给了李如愿的次子李峻。两个边帅结成了亲家。
他还记得父亲桓瑾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是非常愤怒的。
现在想想,如果当初东宫跟李氏缔结姻亲,是不是就不会有这场劫难了?
桓纲其实不愿意想这些如果的事,但这事眼下的确让他很困扰。
像父亲那样一味的倚重江东世家,压制宗室和北地士族,这条路看来是走岔了。
兄长桓缜似乎是意识到这点,所以他重用诸葛巽,并且跟太傅、司徒等老臣交好。
但他们对手握重兵的李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