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我在大学当校长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七百三十五章 院士对学者的诱惑 (1/2)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之江实验室虽然是省府、阿狸和浙大三家共建的,但是是一个独立的主体,里面分五个中心,分别研究网络、感知、计算、系统和人工智能,主体是做,然后围绕这个主体的各种方向,做的东西基本涵盖了人工智能、光电传感、芯片、通信、大数据、智能算法等。

    经费非常充足,&sp;也有各种昂贵的大型设备支持,课题组很多,包括不少浙大的教授,水平还是没问题的。”

    听起来似乎还不错的样子,但联想到郑强之前的表情,肯定不简单。

    果然,&sp;郑强叹了口气。

    “但是吧,&sp;问题也挺多的。

    一个是机制的问题。除了行政管理人员,科研人员都是没有编制的。论安稳不如高校教职,&sp;论稳定不如老牌研究院所,论薪资待遇也不如互联网公司,有点不伦不类的感觉。

    一个是风气的问题。山头林立,站队、抱团现象严重。各部门之间互相扯皮、推诿、不干实事,流程长到难以想象,采购报销占了一半以上工作量,效率低下,内耗严重。

    一个是管理的问题。管理极其不专业,分工混乱。的实验室,说白了就是科学城、科学中心,更像是一个大杂烩。

    比如怀柔国家实验室,又名怀柔科学城、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截至目前已有中科院18家院所入驻,纳米能源所更是整建制搬迁。除此之外,还有国科大怀柔科学城产业研究院、中科脑智创新产业研究院也落户加入。

    其他的地方国家实验室也相差不大,都是把一些高校、中科院、企业的科研机构搬迁过来。

    明面上看似科研环境和实力很强,可不同来自不同单位,很难整合起来,更像是一盘散沙。

    明明问题那么多,为什么国家还在支持?

    因为过去的国家实验室,科研经费几乎都是靠国家拨款。

    想要大力发展国家实验室,对标美国橡树林、劳伦斯那些的话,需要的经费太多了。

    只能放开标准,形成了地方政府+企业出钱,高校+研究院所出成果。

    陈灏沉默了。

    这种模式好处坏处都有,只要有两三个实验室发展起来了,那就不亏。

    “我觉得这种模式不好,行政和科研就应该分开,不能出现外行指导内行的现象。”。”

    ……

    “书记,你没开玩笑吧??”

    因为任弘教授喊的一声,周围不少研究员都望了过来。

    任弘此刻也无暇去顾忌这些目光,而是快步走出实验室,回到自己的办公室里。

    “书记,你刚刚说得是真的?”

    电话里传来一道无奈地声音,“任教授,我知道这很突然,我也没办法,这是中央下达的命令。”

    “为什么?!”

    任弘不理解,虽然他很喜欢这里的氛围,可毕竟他在科大工作十几年了,让他一下子离开这也太难以接受了。

    书记只好解释道:“科技部那里已经对光华大学申报的和批准立项了,只有你是主任的最佳人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