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完全不拘泥于传统的观念。而李贽也惊讶于易华伟虽年纪轻轻,却有着远超常人的学识与见识,对各种学问都有着深入的理解,无论是儒家经典,还是新兴的西学知识,易华伟都能侃侃而谈。
两人越聊越投机,李贽兴致勃勃地分享着自己这些年游历四方的见闻和思考每当李贽抛出一个观点,易华伟总能迅速理解并给出回应。
随着交流的深入,易华伟与李贽越发觉得彼此志趣相投,大有相识恨晚之感。此后,两人书信往来不断,时常探讨学问、交流对时局的看法。
直到易华伟向李贽吐露了自己的抱负,期望通过先进的火器技术来增强国力,抵御外患,改变当下军事装备落后的局面。
李贽听后,心中大为震动,于万历十八年,化名“卓吾先生”,考察过华山农垦区后,当下便决定成为易华伟的幕僚,主持研发局一事。
由此,一场改变军事格局的火器革新悄然拉开帷幕。
从万历一十七年到二十五年,经过八年的发展,火器营已然颇具规模,有着完备的组织架构。
易华伟在襄阳设立锻造局,建起32座高炉,每座高炉都按照精确的火候与时间进行操作,日产精铁六千斤。
又在鄱阳湖建立八百亩试验场,分别针对步卒、骑兵、船舰、城墙以及夜间作战进行火器测试。不同的靶道模拟出各种实战场景,确保火器的性能能够适应多样化的战争需求。
李贽的亲传弟子李治所负责的武夷山火药坊,使得硫磺提纯率高达九成,为优质火药的生产提供了保障。
设计房由李贽亲自带领12名通晓西学的匠师。这些匠师们思维活跃,每旬都会聚在一起研讨,依据西学知识与实战经验,出具新式火器图稿。
40名经验丰富的老工匠接到设计图稿后,便凭借精湛的技艺打制原型,并且留下三套备份,以备后续研究与改进。
量产司拥有两千六百名匠人,按照《天工开物》的标准化流程进行流水作业。从零件的加工到火器的组装,每一个环节都严谨有序,确保了火器的量产与质量稳定。
在生产数据方面,燧发铳现年产量可达一万两千支,其枪管经过特殊工艺处理,寿命可达200发。十连发迅雷铳年产量800具,还专门配备了专用弹药箱,方便士兵携带与使用。改良佛郎机炮年生产二百四十门,射程可达一千八百步,大大增强了远程打击能力。触发式地雷年产量五千四百枚,其中防水型占三成,满足了不同地形与作战环境的需求。
弹药保障同样充足,铅弹铸造线每日能生产标准弹丸七万颗。颗粒火药年储备量达三百六十万斤,分别储存在十六处地下窖藏,确保了火药的安全与长期供应。火绳生产依靠鄱阳湖芦苇基地专供,每月能产出防潮火绳九百里,保障了火器的正常击发。
万历十九年,火器营仿造西班牙穆什克特火绳枪,但初期存在哑火率高的问题,达35。匠师们并未气馁,经过不断研究,在万历二十年便成功研制出汞柱击发装置,将哑火率降至12。到了万历二十三年,又攻克了螺旋膛线刻制工艺,使得火器的有效射程提升至180步。每一次技术突破都离不开匠师们的日夜钻研与反复试验。
为确保火器质量,每批次抽检严格,火铳抽检率20、火炮100。还进行极端环境测试,在-20c冷冻12时辰、暴雨连续击发、沙尘环境装填等条件下检验火器性能。一旦铳管壁厚误差超15毫米,便立即回炉重造。
在原料供应链方面,铁料由韶关精铁矿月供八万斤,其矿石纯度高,为精铁生产提供了优质原料。秦岭七处炭窑定点输送木炭,满足锻造所需。四川自贡盐井副产物硝石年收四千担。专用四轮马车载重八百斤,独特的减震装置使颠簸损耗降低七成。内河武装货船有十二艘平底船队,每船配备六门船载火炮,保障运输安全。伪装镖车有三百辆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