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影视诸天从流金开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849章 笑傲江湖(谋事在人 三) (1/4)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李贽,字宏甫,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祖籍福建泉州。

    明代思想家和文学家,是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

    先祖李驽于洪武九年(1376年)从波斯经泉州登陆,娶色目女子蒲氏。家族经营海上贸易,弘治十二年(1499年)因海禁改姓李。

    嘉靖六年十月二十六日,李贽出生在福建泉州城南的聚宝街。据说,他出生之时伴有奇异景象,家中古井突然涌出带有硫磺气味的泉水。(易华伟猜测,这应该是海底火山活动所致)但在当时,这奇异景象无疑给李贽的诞生增添了几分神秘色采。

    李贽的乳名“林载”,取自《尚书》里“林钟之律,载生百谷”。

    嘉靖三十一年,25岁的李贽在科举之路上迈出重要一步,考中举人。然而此后的会试之路却异常坎坷,先后七次参加会试,均名落孙山。最后一次参加会试是在隆庆二年,那年他满怀报国之志,在试卷中大胆批判海禁政策,却也因此被黜落。但李贽并未因此而被束缚,反而在文章写法上独树一帜,独创“三破文章”之法,破题之处必定包含佛经、西学、市井三者中的某一元素,以全新视角行文,展现出与众不同的思想和文风。

    在仕途上,李贽曾任河南辉县教谕。任职期间,积极改革县学课程,独具慧眼地增设《九章算术》,期望拓宽学子们的知识领域。之后又担任南京国子监博士,却因讲授《墨子》,宣扬墨家兼爱非攻等思想,触动了某些人的利益,遭到御史弹劾。

    1577年,李贽赴任云南姚安知府。在那里,他推行“四不政策”:不跪上官,坚守自己的人格尊严和为官底线;不禁商旅,大力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不毁淫祠,尊重民间的信仰和文化传统;不纳羡余,廉洁奉公,不贪图额外的财物。

    万历五年,李贽在大理迎来思想上的重大转变,于鸡足山见月庵闭关49日。闭关期间,每日仅食松针、饮雪水,在这种清苦却宁静的环境中,完成《四海说》初稿,提出“天下万物生于海,终归于海”的独特观点,展现出对世界万物起源和归宿的深刻思考。

    万历九年,在黄安天窝书院,李贽与耿定向因思想理念的分歧而决裂。此后,他做出惊人之举,削发留须,以一种独特的外在形象表明自己与传统观念的背离。

    李贽的才华不仅体现在思想和文学领域,他还是一位化学家、发明家,并且交游广阔。在原本的时空里,1599年,他与西方传教士利玛窦在南京相会。两人相见恨晚,互相交流思想,李贽赠给利玛窦《老子解》,利玛窦则回赠《交友论》。李贽还将活字印刷改良术传授给朝鲜使臣许篈,促进了文化传播技术在东亚地区的交流与发展。

    早在万历八年,李贽在姚安任职时,就充分展现出他的智慧与创造力。设计“连环水闸”,使得当地的灌溉效率提高了三倍,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还引进波斯的“坎儿井”技术,成功解决了云南喀斯特地貌缺水的难题。同时改良“一窝蜂”火箭,设计出32管联装发射架,增强了军事装备的威力,并撰写《火攻要略》,记载硝石提纯秘法,可惜此书后世已经失传。

    然而,李贽的一生充满坎坷。他的思想和行为严重冲击了当时的传统礼教和权威,最终遭到牢狱之灾。

    万历三十年三月十六日,这位特立独行的思想家、文学家、发明家,在狱中用剃刀自刎,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这一世,命运的齿轮悄然转动,李贽的人生轨迹与原时空截然不同,就像被一只无形的手拨向了另一条充满未知与可能的道路。

    易华伟能结识李贽,还多亏了赵志皋的介绍。起初,易华伟对李贽其人只是略有耳闻,并不清楚他的独特。只是一番交谈下来,两人从经史子集聊到当下的社会百态,从治国理政的见解谈到对人生的感悟。

    易华伟发现李贽的思想大胆且新颖,对诸多事物都有着独到的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