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影视诸天从流金开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848章 笑傲江湖(谋事在人 二 ) (1/4)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寒意正浓,凛冽的北风如刀子般刮过大街小巷。

    正阳门外大棚栏西首,一座气派非凡的楼阁静静矗立,这便是远近闻名的云烟阁。

    五间宽敞的门面,清一色青砖砌就,直抵屋顶,砖面纹理清晰。七重歇山式的灰瓦屋檐层层叠叠,挑出足有六尺之宽,为往来行人遮风挡雨。

    二楼环绕着朱漆栏杆,栏杆间镶嵌着琉璃花板,在黯淡的天光下闪烁着微光。楼阁正中,高悬着一块鎏金匾额,上书“云烟阁”三个大字,笔锋刚劲有力。每个字上方都罩着水晶片防风灯,待到夜幕降临,灯火亮起,将这三字映照得熠熠生辉,数里之外都清晰可见。

    门前五级青石阶,上面凿刻的防滑凹痕深浅不一,那是无数人脚步留下的痕迹。两侧的拴马桩共有十二具,皆为铸铁所制,桩身刻槽深半寸,那是近十年间被缰绳反复磨擦出的印迹,无数达官显贵、江湖豪杰在此驻足。

    步入云烟阁大堂,三十张柏木八仙桌整齐地按照《九宫格》布局排列开来。每张桌心都嵌着黄铜火锅,火锅下烟道与地下陶制总管相连,巧妙地将热气与油烟排出,使大堂内始终保持清爽。

    此时正值饭点,火锅里汤汁翻滚,食客们围坐桌旁,谈笑声、劝酒声此起彼伏。

    北面墙壁前是一座戏台,宽达三丈二尺,台面铺设着南洋硬木,质地坚硬且纹理细腻。戏台上,旦角正踩着节奏,迈着轻盈步伐,脚下的厚底靴踏出清脆的梆子声,一出《鸣凤记》引得台下食客纷纷叫好。

    (明代戏曲是宋元南戏、金元杂剧衍化的艺术,代表作为《琵琶记》、《浣纱记》。《鸣凤记》以时事入剧,写的是杨继盛等人同奸臣严嵩的斗争。)

    跑堂伙计们斜挎着棉套食盒,在桌椅间灵活穿梭。食盒内部分为九格,设计精巧,上层放置热菜,用锡胆保温,确保菜品上桌时依旧热气腾腾;下层盛放冷盘,垫着碎冰碴,让冷食始终保持冰爽口感。

    后厨之中,一片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身着窄袖短衣的厨娘们个个身手敏捷,手中熟铁炒勺上下翻飞。勺柄处设有机括,可伸缩一尺二寸,方便她们在大锅中翻炒食材。

    灶台之上,青焰猛地窜起三尺之高,这是按照图纸改良而成的猛火灶,火力强劲。进风孔调节钮上清晰刻着“文武火”三字,厨娘们只需轻轻转动,便能根据菜品需求精准控制火候。

    墙角处整齐存放着二十口青花坛,坛身贴着标签,注明“万历二十三年泡椒”“二十四年腐乳”等字样,这些可都是云烟阁的宝贝,历经时间沉淀,酝酿出独特风味。

    二楼的“天字房”更是尽显奢华。一踏入房间,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一架紫檀嵌螺钿屏风,屏风上的螺钿图案在微光下闪烁着五彩光芒。地面铺着厚实的波斯羊毛毯,脚踩上去柔软舒适。房间中央摆放着一张黄铜转盘桌,桌上立着一个玻璃酒樽,樽内盛着玉米蒸馏的“琥珀烧”,酒液色泽金黄,酒精度数用浮刻清晰标至“六十”。墙板夹层填充着棉絮,起到了极佳的隔音效果。

    一名身着黑色棉袍,头顶四方巾的年轻男子径直走向二楼“天字房”。刚一落座,跑堂伙计便满脸笑意,小碎步快速上前,恭声道:

    “老爷,夫人一会便过来,您喝点什么?还是老规矩吗?”

    “嗯!”

    男子没有说话,只是微微摆手,伙计见状,心领神会,迅速退了出去,顺手轻轻带上房门。

    男子正是易华伟,抬手随意解开棉袍,挂在一旁的架子上,露出里面绣着精致云纹的锦服。锦服领口与袖口处,细密的针脚勾勒出繁复花纹,腰间束着一条黑色丝绦,绦上挂着一块温润玉佩。

    易华伟环顾四周,目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