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四合院之我是不一样的何雨柱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763章 研发中心 (3/4)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关于红星钢铁厂那座容积高达2000立方米的巨型高炉,这座高炉如今已然正式竣工并投入到实际的生产运行当中。

    在此基础之上,为了进一步推动钢铁厂未来的发展,何雨柱认为应当积极主动地与钢铁研究院展开深入合作,共同致力于新型钢材的研究与开发工作。

    例如像电工钢、轴承钢还有工具钢等等这类具有特殊性能要求的高端钢材品类。通过不断丰富钢铁厂自身所能够生产的钢材种类,不仅能够有效地满足国内对于高性能钢材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

    与此同时,还需要同步推进生产设备方面的改良优化进程,特别是针对轧钢机的持续性研发创新工作更不能有丝毫懈怠。

    只有这样双管齐下,才能真正实现红星钢铁厂整体实力的稳步提升以及可持续性的长远发展目标。早日实现1000宽度轧钢机的研发,缩小与国外钢铁产业的差距。

    完成了对红星钢铁厂的详尽规划之后,何雨柱马不停蹄地投身于红星机械制造厂的未来蓝图绘制之中。对于这家以汽车制造为主业的工厂而言,如何不断提升其核心竞争力成为了他思考的焦点。

    毋庸置疑,汽车产业乃是重中之重,必须持续增加在汽车相关技术领域的研究投入,从而确保所生产的汽车能够实现性能的再度飞跃。

    只有如此,才有可能逐步缩短与那些全球顶尖汽车制造商之间的距离,并力争在1970年成功追赶至欧美汽车工业60年代末期的水准。

    而在农业机械这一板块,何雨柱始终牢记    老师关于“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的重要论断。因此,他决定全方位启动各类先进工业机械的研发工作。

    其中,未来重点攻坚的方向包括:研制高效便捷的插秧机;设计新颖实用的新型农具;以及针对现有的农业机械产品实施优化改良。通过这些努力,务必为国家农业机械化进程筑牢根基。

    不仅如此,何雨柱还主动且积极地向直属上级主管部门——国营企业管理委员会递交申请,期望能够进一步拓展农业机械的生产能力。

    具体目标设定为:在不远的将来,将拖拉机的年度产能提升至  10  万辆之多,与此同时,把联合收割机的年产量也拉高到  5  万台以上、配套农具10万套。

    写到此处,何雨柱不禁停下笔来,在心中默默地开始计算起建设如此规模宏大的车间所需的占地面积究竟会有多大。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他继续写道:“倘若条件允许,我们应当考虑向南方地区提出申请,在那里建立崭新的生产基地,以便妥善安置新增的产能。”

    紧接着,他的思绪转向了工程机械和发动机制造业务这一板块。他深知,在工程机械领域当中,存在着诸多与农业机械相通的技术要点。

    因此,必须大力强化两个项目之间技术人员的交流与沟通工作,坚决摒弃那种闭目塞听、闭门造车式的研发模式,做好两个项目之间技术共享。

    就在这时,一个全新的念头如同闪电般划过何雨柱的脑海。他突然意识到,如果能够把红星钢铁厂以及红星机械制造厂内所有的研发技术人员都集中汇聚到一处共同办公。

    并定期组织这些技术骨干们开展相互间的经验分享和技术探讨活动,或许就能够产生出所谓“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奇妙效应。

    想到这个绝妙的主意,何雨柱兴奋得心跳加速,手也不由自主地加快了书写速度。他匆匆忙忙地在纸张上记录下自己刚刚萌生的构想——向上级呈交一份申请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