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放眼未来,这种长期的高价造船订单,等零八年金融危机到来时,需求会断崖式下跌,导致已签约的这种长期固定价格合同,面临成本反噬的风险,钢材等各种原材料的价格飞速上涨,反而极大挤压掉利润。
但这是用未来视角去看,大营海洋发生的事情,就在当下。
李佑并不算有多关注大营海洋,可它毕竟是韩半岛海运和造船的龙头,终归还是了解一些的。
趁着此时的行业繁荣期,大营海洋正大规模扩张船坞设施。
可偏偏全球造船产能的快速扩张,导致供需开始失衡,大营海洋的许多订单被分流,产能过剩。
这还要看向朱梦永。
他在中国进行的大规模投资,除了北京大营之外.
还有船厂。
这是专门针对朱梦永自己的亲大哥下的一步棋。
零一年的中国加入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不单是商品出口贸易做到了翻倍式的增长,船舶本身同样成为了出口的重点。
甚至由于其对经济增长和劳动力就业,具有全产业链的辐射能力,船舶制造行业也被视为拉动经济的重要抓手,成为出海的先锋。
大营集团的大投资,将本来就会大发展的中国造船业,再次往前重重推了一把。
从零二年开始算,在接下去这几年内,中国承接的造船订单呈现断层式增长。
今年新接的订单量已经突破六千万吨,预估明年.
也就是零七年,这一数值将翻倍达到了一万两千万吨以上。
这个吨,是指通常指船厂在一年内,建造船舶的修正总吨位,国际通用的造船产能计算单位,综合考虑船舶类型、复杂度等因素,用于横向对比船厂产能。
即使是十八年后,中国最大的船厂一年建造船舶的总载重吨,约为二百六十万载重吨。
现在船厂小,建造能力弱,可架不住地大物博、原材料多、人工便宜。
这就导致船厂变得太多,目前至少有四百家船厂等着吃订单。
可大营海洋在朱梦永那位大哥的指挥下,前两年增设了船厂,又依赖高技术工人,工会力量强大又导致劳动力的成本居高不下,与中国这个新兴的造船国家相比,成本竞争力弱化。
还有从零三年开始,国际钢材价格的暴涨,对中国来说也不值一提。
但对大营海洋就很扎心了,原材料涨价,又难以转嫁成本,利润空间被大幅压缩,现在未来订单又开始流向中国。
朱梦永的棋走的很好。
一旦夺取大营海洋成功,他就能趁势再度加深大营集团与中国的合作,牟取的利益将不计其数。
不只是李佑在推动大势,朱梦永也正在下棋,而且下的很成功。
本来大营海洋在超大型集装箱船等领域,确实是保持着优势的,但奈何今年朱梦永投入了技术,让中国加速追赶,大营海洋必须要持续投入研发,以此维持领先地位,这就再度加重了财务负担。
只是这事被大营海洋瞒的很好,起码现在釜山看起来还一片欣欣向荣,大营海洋的股价也还在上升。
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