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华娱之女明星请自重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五十七章 交个朋友 (2/5)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bsp;   董清知识量可以:“西游记的作者精通修行,熟谙佛道典故,西游记本身就不单是一个冒险故事,讲的是自我修行。”

    “像斜月三星洞,就是心,灵台方寸山,就是脑海。弼马温这个职务也有意思,表面上是管马的,但后面章节经常提到心猿意马。”

    “魔相圣心的设定,也有不以貌取人的意思,电影多了一重内涵。”

    沈三通点头认可。

    董清提到西游五百年之后的背景设定。

    沈三通道:“我们是参考了道儒释三家对孙悟空的态度,在此基础上,进行现代化演绎。”

    儒释道态度很有意思。

    道家,孙悟空师父,见他天性未泯,立足不厥,传点真东西。此后你是你,我是我,或者再无相干。

    儒家,也就是天庭,不尊君王圣人,先要制服收拾。

    等见到收拾成本太高,那就先招安纳入体系,给个闲职,用体系的力量来同化。

    若还是“不识进取”,那就王道也不讲了,圣人之教也不遵从了,直接交给合作伙伴佛教,也可以看做后儒。

    佛教呢?

    最为阴损,直接上紧箍咒。

    道儒佛对待孙悟空的态度,也是对待普通人的态度。

    道给人一颗自化的种子,寻找线索的种子,追寻“我”和整个世界的联系,只是不掌握主动权。只看天意,如功成事遂则谓之自然。

    儒则要纳天下于王化,有异议者,圣人肯定没有错,解释圣人之意的人也没错。

    这样前期能压服各种矛盾,不过随着矛盾堆积,腐朽堕落,力量跟不上了,往往也是山崩地裂,王朝轮替。

    佛教则是咒,念经。

    问题干脆是不存在。

    要是认为存在问题,那就是心神有缺,就带上紧箍咒,不断念经,念着念着你就得了“正果”,也就认了,问题也就不存在了。

    董清问:“所以电影对于儒释道,持有不同态度?”

    沈三通说:“道家被动,消极,但可以争取。儒家霸道,虽然爱管闲事,但总体行之有方,也能接受。佛道,我最讨厌。”

    “因为它这套是吹牛皮,不用考虑实际,比如说我们龙厉害,它大鹏鸟就要以龙为食。”

    “左脚踩右脚,完全是空对空。”

    “当然,我说的是西游记里的佛道,现实中,我们要尊重不同信仰。”

    沈三通也是高情商。

    原版《西游记》,有说是扬佛抑道,也有说是暗自贬低佛道。

    沈三通觉得可能两者皆有。

    《西游记》成书是明朝中后期,社会形态很成熟,发现了根源问题。

    但文人的软弱特性,还是遥远救世主那一套。

    同时,身为儒生骄傲,又隐隐看不起佛教。

    而沈三通则认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