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范。
而且,册子上面描述的内容也是详细可查,各种表格,数据,分析工具等等都得到了很好的应用,果然非常有料呀。
在座的原本就有不少专业人士,其中就包括沈光林曾经得罪过的dj大学的一帮人,大家也都是有判断力的。
他们原本就是带着批判的目的来找茬的,现在出现了新状况,自然要第一时间研究。
结果,这才入眼,他们就觉得这个不简单,相当不简单。
这一本小册子收有七八篇还没有发表的论文,每一篇单独拿出来其实都是重量级的,简直干货满满。
原来,沈桑是真的有水平。
怪不得武田公司这么殷勤。
他是怎么想到这些的?不说天才都不足以形容他。
“深桑,你是怎么得到纳米材料的呢?”还是有人站起来提问了,这个问题很关键,大家想验证纳米材料的特性,肯定要知道制备方法呀。
关于纳米材料的获得,有很多方式,包括气相沉积,化学反应,物理研磨。
大家都以为沈光林会敝帚自珍呢,他并没有,反正球磨机也没什么技术含量。
“很简单,准备一个转筒,里面填满钢珠,放入研磨材料,让转筒旋转就是了,到了一定程度,材料就被加工成纳米材料了。”
如此简单?
确实就是如此简单,但是高效。
演讲散会了。
很多人却不肯离开会场,读书其实比吃饭更让人感受到快乐。
沈光林觉得他的宣传目的已经达到了,有这些文章在,算是“确权”成功,已经基本可以功成身退了。
毕竟,有这么多学者做证呢,基本可以证明这些文章全部是沈光林的研究成果,欧洲人想打压下去,欺骗全世界是很难的。
估计,他们也只是想着打一个时间差,毕竟《自然》收稿时间长效率低是出了名的,多沟通几次,时间就被浪费了。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把戏都是我们玩剩下的了。
......
“沈桑,你怎么坐在这里?”
武田公司的人到处一顿好找,终于在一个角落里把互相喂食的二人组给找到了。
既然会议已经结束了,其他时间都是自由活动的,沈光林准备吃完饭再去华夏驻扶桑办事处那边的宴会厅转一转。
不说混个脸熟,过去打个招呼总也是基本的礼貌不是。
武田公司找沈光林目的是商讨下午的行程安排,大家希望沈光林能够再次现身会场,参与大家的讨论。
还有什么好讨论的,沈光林就是那个纳米技术的敲门人,他已经把门打开了,门的后面有什么,这个只能自己去发现了。
甚至,他已经把开门的方法告诉了众人,大家每人准备一套机器,开动马力去磨吧。
沈光林这8篇文章都是磨出来的,甚至,他邮寄个各大期刊杂志的论文也是磨出来的。
&nb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