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普通人想翻越这里,还真的不如从大海那里游过去。
沈光林他们下一步的具体工作就是对接深城的招商部门了。
从罗湖火车站出来,入了海关就回到了深城地界。
一跨上深城的领界,苏有朋瞬间活过来了,似乎,这里才是他的地盘。
跟在香江的唯唯诺诺相比,在深城的他更显得意气风发。
在这里他是主场,在香江不是。
在苏有朋的安排下,沈光林先去看了他们的进货场地。
其实进货点就在盐田,距离梧桐山不远,这个年代,香江货大部分都是从罗湖的中英街流窜出来的。
中英街现在是局部封闭的,只有部分有关系有背景的人才能进入。
以前的苏有朋当然不能,不过现在的他已经可以了,因为他是“香江人”了。
沈光林没有使用自己的香江身份,他舍不得自己的京城户口。
三人有通行证,本来就可以进入中英街。
这里开有好多店铺,都是面向大陆的,他们出售各种物品,而购买单位也大都是国内的各机构,个人很少。
要从1980年以后,才会有大批的游客获准进入这里,这种盛况会一直持续到1997年,从那之后这里的地位才会逐年下降。
看过了中英街,就要找政府谈投资计划了。
投机计划书当然是沈光林自己编写的。
这个年代还没有网络,也没有模板,不过沈光林看过不少类似的计划书,大致格式和内容还是了解的,编造出来并不难。
毕竟,想做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就要讲一个好故事。
沈光林的计划书做的相当大气和漂亮,处处显着专业范。
意向“投资者”是香江沈氏实业投资集团,想要在大陆建设服装生产基地,所产服装20%用于内销,80%用于出口。
投资分三期,一期投资1000万元,总投额5000万,总计划占地1000亩。
目前已经完成了加工设备的采购,并且初始启动资金也已经到位了,准备边生产边建设。
而且,公司未来的三年计划和五年计划以及前景规划都编制出来了,看着好像很可行的样子。
果然,沈光林的计划书一拿出来,立刻受到了招商局的重视。
隆重接待是不可避免的。
沈光林介绍:他自己是京城大学的老师,他的香江朋友苏先生到京城旅游,被他说服,然后准备投资内地,支持祖国建设。
1980年的招商工作效率贼高,看到投资计划之后更是觉得这些人好专业,不愧是集团公司。
市里的大领导都出面了,帮助协调一切难题,只要你们来,一切困难都不是困难。
有这样的支持力度那就简单了。
“我们工厂现在就想搬迁,有没有临时办公生产场所,我们可以先拿二十万做租金,一边生产一边建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