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重生2004:独行文坛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75章 张潮卖的不是书…… (2/4)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己当农民也会是一把好手……

    实习记者顾琳则想到了上海的巷弄。她出生在那里,成长在那里,飘香的馄饨、红砖的民居、欧式的建筑……当然还有在头顶交织成网的晾衣杆,以及饭点时母亲的呼唤……

    她身边的杨卫华是土生土长的燕京人,生在四合院的老石榴树下,长在胡同的烟火气里,只是这些年随着燕京的发展越来越快,四合院拆的拆、改的改,小时候的记忆也越来越模糊,有时候他甚至都想不起来当年的老街坊的样子了……

    随着这种情绪的发酵,现场的氛围顿时变得温柔又伤感起来——无论来自城市还是乡村,「故乡」都是每个人精神上不可抹去的一个烙印。

    张潮缓缓地道:“我的新叙写了福海三代移民的身份、记忆与现实的彼此交错,就是希望能在传统「乡土」的缝隙当中,去寻找一条不一样的道路。

    在漫长的岁月变迁里,人的记忆会模糊、会扭曲、会裂变、会发疯……但是一切都导向一个朴素的事实——当城里的孩子在讨论星舰飞船时,什雷村的孩子也在数着谷仓顶漏下的星光认字。

    这不是落后,是我们这个民族最珍贵的本事——无论留下还是离开,我们踏出的每个脚印都能长出故乡。

    这也是我第一次在作品里叩问一个永恒的话题:什么是「故乡」?那至少在这部里,它的答案——「故乡」是千千万万条这样的回家路、离家路,是摔碎了还能攥紧泥土继续往前走的韧劲。

    可能有人觉得这有点太‘宏大叙事’了,也可能有人觉得这有点拔高我自己,但这就是我最真诚的想法。”

    张潮讲完这番话,和孩子们一起转过身来,一人拉住盖住背景大幕凸起部分的那块大红布垂下来的一个布角,使劲一拉,大红布落了下来,显示出淡金色的两个大字:

    「原乡」。

    张潮笑道:“这就是我新的书名,《原乡》。这是一本怎么样的,刚刚我已经讲的差不多——孩子们,你们先下去休息吧。”

    梁细妹带着其他小孩向所有人一鞠躬,然后依次走了下去。

    张潮目送他们离开,才转头道:“好了,现在是媒体时间,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随便问。”

    顾琳几乎是第一时间把身子伸展起来,手举得高高的,就像是班级里的学习委员,张潮也注意到了她,便把第一个提问的机会给了她。

    顾琳欣喜若狂,但想起师父的告诫,又强压住内心的激动,用尽量冷静的话语问道:“张潮老师,我是《京华时报》的记者顾琳,我想问的是——《原乡》将科幻与乡土主题结合,这种反差令人耳目一新。

    请问您是如何想到用科幻去解构「故乡」这一传统命题的?”

    这个问题很常规,张潮轻松地道:“在我的概念里「故乡」不是凝固的地理坐标,而是是流动的、动态的精神世界,就像什雷村的孩子和燕京的孩子的日常生活——两者看似遥远,实则都包含着对未来的想象与对根源的坚守。

    科幻的‘未来性’恰恰能放大这种时空交错的矛盾感,让读者看到福海的移民如何在记忆的裂变中重构精神原乡的过程。”

    顾琳还想再问,却被杨卫华拽了一下,只好意犹未尽地坐了下来。

    杨卫华指了指其他虎视眈眈的记者,笑道:“你再问,也不怕别人吃了你?”

    顾琳这时候才有些心虚地问道:“师父,我刚刚的问题,问得合格吗?”

    杨卫华不置可否,而是道:“你仔细听别人怎么问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