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阔的神兵利器,不要担心。”
母亲无奈,一巴掌拍在张潮父亲的背上,呵道:“你看看你儿子,又说胡话了!”
张建国本来把报纸高高举起,打算做个隐形人,没想到还是被老婆揪出来了,只能放下报纸,摆出威严的模样道:“这就是你的不对了。俗话说,不怕一万,只怕万一……”
话没说完,张潮三下五除二就把油条吃光,跳下椅子,抓起自己的背包,一溜烟就跑出门,只留下一句话:“我去趟市区。”
母亲拦都来不及,只能看着儿子的身影消失在门口,不由得埋怨道:“这孩子大了,越来越管不住了……”
父亲却很看得开,开解道:“还‘孩子’呢?去年不就说了,家里的顶梁柱是他了。
他做什么都有自己的主意,我们别拖后腿就行。”
母亲不知道该说什么,叹了口气,又把副版的报纸抽了出来,拿出剪刀就把整个版面给剪了下来,张建国急了:“其他我还没看呢!”
“自己再买去!另外,其他报纸也买几份回来。”
张潮母亲所料不错,今天早上关于自己儿子的报道数量和报道高度已经达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这位来自中国东南沿海的年轻人,用行动重新定义了“文化交锋”的意义。他拒绝被规训为西方视野中的东方符号,也拒绝将日本文学奉为不可撼动的“亚洲巅峰”。
在东京电视台的访谈中,他掷地有声地指出:“日本文学沉迷于扮演‘无害的东方情人’,而中国作家必须走自己的路。”
这番言论不仅撕碎了日本知识界长久以来的文化优越感,更让世界看到中国青年一代的文化自觉——
既不沉溺于传统窠臼,也不跪拜于他者标准,而是以独立的批判精神构建属于新时代的叙事体系。】
——《光明日报》
【张潮以“破局者”的姿态,为中日文化交流开辟了新范式。他拒绝用外交辞令粉饰分歧,而是用尖锐的真相倒逼反思。
当右翼支持者叫嚣“大和民族最优秀”时,他用《黑船祭》的殖民伤疤唤醒民众的历史记忆;当日本文坛沉迷于诺奖幻梦时,他用《广岛札记》的未尽之问揭露精神阉割。
这种不回避矛盾、不消费猎奇的对话方式,反而赢得了日本年轻世代的尊重。东京大学生松本绫子在「微博网」上写道:“张潮君的勇气,让我们这代人终于敢讨论那些被封印的话题。”】
——《中国青年报》
【希望当其他中国青年作家代表团踏上归途时,他们怀揣的不再是对“东洋美学”的仰望,而是破茧重生的底气。
因为这趟旅程证明:真正的文化自信,从不需要通过矮化自我或谄媚他者来获得认同。
正如张潮这位福海年轻人,用一场充满锋芒的文化远征,让世界听见了中华文明在新时代的潮声。】
——《环球日报》
就连已经和张潮“翻脸成仇”的南国系报纸,在大舆论环境下,也不能不“低头”,给予了张潮此行极高的评价,并且以「专题增刊」的形式进行了全面报道。
报道核心是一篇评论,标题是《论剑扶桑——张潮为中国文学赢得尊严》:
【在中日关系的敏感语境下,张潮避免了两种陷阱:既没有沉溺于历史悲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