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1章 交个朋友(太困了,不知道起什么标题,先这样吧) (2/4)
而是继续介绍道:“当然,他从政还有一个优势——身为作家,喜好以自身秀逸的语感命名自己的政策,如‘大江户线’‘首都大学东京’‘新银行东京’‘心的东京革命’——他的年轻人支持者多因此认识他。
他的行政风格是削减人事费及教育、福利预算,用这些钱来支持自己的大型计划。一方面被认为是有效利用预算,一方面也有批评他割舍弱者的声音。
他大概就是这么个人——保守、强硬、傲慢、果决、敏锐……像政客更多过像作家。”
说到这里,角川历彦才试探性地道:“石原说了很过分的话,但是如果您的言语太过激烈,可能会引来不必要的麻烦,毕竟他的支持者还是很多的……
而且你要知道,石原可能不喜欢中国,但是他也许更讨厌美国,他好像连现在的日本都不喜欢——他说过‘日本就像一只被阉割掉的狗,对谁都无害。’
所以你看……真的不必在意他说了什么,他就是这么个人呢!”
张潮不置可否,角川历彦的介绍已经尽量客观了,并没有为了迎合自己而刻意贬低石原,也让他更加了解这个人物。他不愿意张潮和石原直接“冲突”也情有可原,毕竟石原是“老市长”了。
张潮笑着说道:“石原在你眼里是一个麻烦制造者,那我呢?”
角川历彦哑然不语。要比起惹麻烦,张潮绝对不比石原少——只是张潮惹出的麻烦都在文坛上,而且一次次地成为书本销量的助推剂,所以经常让人忽略他也是个“刺头”。
就像这次出版《原乡》,角川书店本来态度谨慎,毕竟这部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通俗文学,并且题材与日本人的日常也相距甚远。
但自从张潮拒绝马悦然在国际文坛掀起轩然大波后,角川书店和集英社的热情都高涨起来;等他与帕慕克的嘴仗一打,两家出版社更是表现出极大的诚意。
日本的图书市场可能很排外,但绝对不排美;相反,在美国市场受追捧的,在日本几乎一定畅销。例如丹·布朗的《达芬奇的密码》系列,日本几乎是美国以外最大的市场。
两家出版社都是看准了《原乡》在美国一定能登上销量排行榜的前列,甚至引发轰动,才抢得头破血流。最终还是角川书店凭借在出版方面与张潮的长期合作取得了先手。
张潮对角川历彦道:“现在《原乡》的销售在日本还没有一个好的抓手,只靠美国市场的畅销是不够的,我希望能在《原乡》正式发售前,让日本的读者能意识到这本的价值。”
这番话说得角川历彦迷茫了——《原乡》在日本的销售不就是靠美国畅销的热度炒作一波卖掉首印吗?
难道日本人还会对中国人的移民历史和移民心态感兴趣?天方夜谭!
不过他还是表现出了对张潮的尊重,询问道:“抓手?能说的更具体一点吗?”
张潮奇怪地道:“刚刚你不是介绍了吗?”
角川历彦懵圈了:“纳尼?有吗?”随即就反应了过来:“你说……石原?他,他能和《原乡》有什么关系?”
张潮笑了,没有说出自己的答案——
石原的形象恰似日本战后矛盾的缩影——既渴望摆脱“战败国”标签,又无力直面历史罪责;既推崇西方现代化,又沉迷“大和民族优越论”。
他的支持者与反对者之争,本质是日本在历史反思、国家定位与文化认同上的撕裂。
张潮没有直接回答角川历彦的问题,而是问道:“「世界文学里的东京」是在三天后举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