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重生2004:独行文坛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50章 盛情之下(继续3更合一,月初求票!) (1/6)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帕慕克焦躁地在公寓里踱来踱去,《纽约时报》的文章让他非常被动,他必须想出一个好办法来应对。

    在今天之前,他从未把对张潮的批评放在心上,那段不到5分钟的演讲完全是即兴发挥,他认为自己很好地控制了讽刺的力量,张潮作为20多岁的年轻人,应该不会太在意。

    谁知道他的反应竟然这么强烈,一句又一句刻薄、尖锐的反击,像一根根钉子,刺向自己的心脏。

    成名以后,帕慕克从来没有这么愤怒,也从没有这么迷茫过。

    愤怒,是针对《纽约时报》的。这家拥有巨大影响力的报纸,将老、少两代作家之间的分歧,上升为创作生涯的“赌局”,仿佛其中一方输了就要从此消失在公众视野一般。

    关键是《纽约时报》的语境里,骰盅下的点数是张潮那还没有公布书名的新,这就等于主动权都在张潮手里。

    最大的问题在于两人年纪与声望的落差,即使张潮“输了”,舆论也对他会比对自己宽容很多。

    况且帕慕克并没有看过张潮的作品,但从女友基兰·德赛的转述来看,这个年轻人确实是个天才作家,即使不能与自己相媲美,也无疑是一流水准。

    这是一场自己注定赢不了的赌局,那为此搭上名誉就太不值得了,他需要尽快从中抽身。

    迷惘,则是针对张潮的。张潮的采访虽然不会动摇他的内心,却也让他感觉到世界文学的“秩序”出现了一丝裂隙——不是因为一个年轻的、荣誉几乎为零的作家敢于反击,而是竟然有这么多媒体随他起舞。

    似乎有一种舆论力量,试图把这场文学世界的猫鼠游戏,变成一场文化角力。帕慕克从不讳言自己思想上“亲西方”,总是在欧洲“寻找先例”。

    某种程度上,他是作为一个欧洲作家,在步入中年时,重新“发现”了一生的灵感源泉——故乡伊斯坦布尔。

    所以帕慕克从未有过张潮,或者其他有类似意识的中国作家的感受。

    文化的“东西方之争”源远流长,帕慕克没有想到自己竟然卷入其中,并成为焦点。

    基兰·德赛从身后给他带来一杯咖啡,帕慕克接过以后并没有喝,而是站在公寓的窗前,静静看着脚下的哈德逊河。

    这间公寓客厅宽敞,有三扇窗户向阳,敞亮而温暖。他的大书桌就摆在客厅里,“座落”在木地板中心,像一只船,浮在金色湖面上。

    虽然公寓不大,但因为位置好,也价值200万美金。帕慕克用诺贝尔文学奖的奖金与自己获奖后暴涨的版税收入买了这里——还因为诺贝尔奖得主的名声,得到了常人没有的优惠。

    基兰·德赛在身后轻轻拥住男友,柔声道:“或许我们可以寻求更平和的解决方式?”

    帕慕克微微侧过头,语气坚定地道:“让我向那个年轻人退让吗?我不会接受的!”

    基兰·德赛道:“其实,你和他之间还是可以通过不同的管道联系的,让其他人说,可能比你直接回应要更好。”

    帕慕克:“哦?”

    基兰·德赛笑了,说道:“你忘了,你是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划」的学员——张潮也是呢。据说聂华苓女士很看重他。”

    帕慕克转过身来,眼睛有了一点神采。

    基兰·德赛继续道:“还有,你不是和中国作家莫言有交情吗?”

 &n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