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重生2004:独行文坛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44章 轩然大波(三章合一,有点长,求月票!) (2/7)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br/>    白岩松勉强挤出一丝笑容,张潮的观点对他产生了巨大的精神冲击。身为60后,他很难理解张潮这种强烈的自尊心从何而来。

    向西方学习、向发达国家学习,谦卑一点怎么了?到时候捧回大奖,光彩的不仅是自己,还是全中国人民啊!

    不过身为职业记者,他还是很专业地问道:“你刚刚说的那些话会不会太激烈了?毕竟我们的文学在80年代有很长一段时间是在学习西方先进的技巧和理念,其中就包括……包括你的一些老师。

    要知道,正是他们积极开放的求知心态和探索精神,才让中国文学奋起直追,有了今天的成果。如果作家们都像你一样拒绝来自外部的评价标准,会不会让我们的文学再次走向闭门造车?”

    张潮道:“第一点,我只能讲——欢迎对号入座!如果觉得自己被这些话羞辱了,那只能说明自己做贼心虚吧?当然,我不主张任何人拿这些观点硬拉谁入座。

    而第二点……拒绝符号化的国际认证,不等于走向文化封闭。相反,这是为了以更平等的姿态参与文明对话。我觉得给我上过课的老师,很多都有这样的自信。

    比如王安忆老师的《长恨歌》,对上海内在肌理的深刻解剖,让整个世界都读懂了这个城市;还有余华老师的《活着》,展现了生命的极致韧性,穿越时空引发了读者的普遍共鸣。

    我们可以从思想的、技巧的、理念的、哲学的、社会的……种种角度说这些作品有种种问题,但它们都充满诚意,而不是投机。

    投机主义创作本质上是精神早衰的表现。真正的文学先锋性,应该体现在对汉语可能性的探索,而非对文化猎奇的迎合。

    只有这些果子成熟了、又落在了地上,才能形成真正的沃土。鲁迅先生在《破恶声论》说过这么一句话——伪士当去,迷信可存,今日之急也。

    中国文学也是一样——自卑当去,迷思可存,今日之急也!”

    张潮语气中的严肃,就连不通文学的白岩松也动容了。他悄悄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西装,努力驱赶内心深处那种激动中又茫然的感觉。

    候场区的陆金波早已经坐不住了,甚至在来回踱步。此刻他内心已经不再考虑《原乡》的销售策略,而是完全沉浸入张潮的述说当中。

    他原本以为张潮对马悦然的拒绝,纯粹是一个营销手段;今天的访谈,也只会说一些冠冕堂皇的场面话,既表明自己的态度,也不得罪什么人。

    没想到张潮这么“狠”,完全把访谈变成了一场单方面的文学讲习,作为采访者的白岩松完全成为了工具人,而自己也被张潮那细腻入微又不失宏大的讲解深深吸引住了。

    身为中国网络文学的先驱,他有不少作品最后都走了传统出版渠道,可以说深谙两者的规则。陆金波之所以选择网络平台,做一个“游侠”,很大程度上也是出于对传统文坛圈子游戏的失望。

    谁当年还不是个文艺青年了?但既然你们把文学当成一门生意,那就看谁做得更好吧……

    而现在,注视着张潮的已经不是果迈文化的陆金波,而是「榕树下」的李寻欢。

    白岩松看看时间,已经早上10点半了,采访不知不觉就进行了快1个小时。随着话题的深入,他感觉到自己越来越难以掌控这次访谈。

    对于一个资深记者来说,充分的准备是必不可少的。

    就像陆金波在门外对记者说的那样——张潮这次决定并非心血来潮。今天的访谈更是预谋许久,否则不可能昨天深夜接受网络媒体采访爆出拒绝和马悦然见面的消息,今天就能让CCTV拍白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