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BJ已经褪去了盛夏的炽热,尤其是早晨和夜里,坐在树荫下颇为凉爽。张潮给大家准备的也是舒适、宽大的靠背藤椅,可以半窝着看书。
加上院子里随处摆放的小茶几上的菊花茶、北冰洋汽水和水果、零食,如果不是带着任务来的,编辑们简直以为是在度假。
张潮自己则拉了一张竹躺椅,老大爷似的靠在上面,一手摇着蒲扇,一手捧着一本曹乃谦的《到黑夜想你没办法》优哉游哉地闲看着。
编辑们一开始还相互耳语,但是没过多久,都就都安静下来,院子里除了风吹树叶、蝉鸣枝间的细密声响,就只有他们翻阅书稿时发出的窸窣声。
既然是“试读会”,那和过往的出版合同谈判就都不一样,编辑们说不得要讲一些对《原乡》这部的看法,入得张潮耳朵的才有可能进一步聊。
《原乡》在一开始就给他们带来了难题。
张潮说这是一部“科幻”,并且在的一开头就抛出了大量科幻设定和描写,但内核仍然是纯文学的。尤其是记忆碎片化叙事造成阅读门槛,对于专业编辑来说,都有一定的挑战,何况普通读者。
其次就是移民题材在国内缺乏集体记忆共鸣。中国人虽然有着漫长的迁徙历史,但并不意味着国内读者能共情海外华人,因为普遍缺乏对海外华人社群的认知基础。
这些在编辑的眼中,都是关系着销量的重要因素。
但如果对销量的担忧抛开,《原乡》对他们来说,又是一部十分迷人的。
职业的文学编辑的阅读量都极大,这世界上能带给他们惊喜和新鲜感的并不多,《原乡》无疑做到了这一点。
写美国华人、华工以及《唐人街》的作品他们并不是没有读过,林语堂早在1936年就出版过一本名为《唐人街》的,以唐人街为背景,讲述了华人在美国的生活和奋斗故事,展现了华人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
后来美国华裔作家汤亭亭在80年代写了一本英文《中国佬》,通过讲述华裔男性的故事,展现了华裔美国人在美国社会中的身份认同和文化传承问题,后来也在国内得以翻译出版。
可以说写华人、华工、唐人街题材,是许多美国华裔作家或者留学美国的中国作家,想要踏入美国文坛的必经之路。
但无一例外,这些题材都将笔墨集中在华人在遭受外部压迫时,被压榨出的那种痛苦情态上,试图展现一种“困难之美”。
换句话说,这些虽然也关注到了「中国人」这一族裔身份,在歧视、压迫、误解、抗争……的过程当中,展现出来的文化特质,但仍然是在西方,或者说是白人文化视角的观照下的特定景观。
张潮的《原乡》则完全不同。
作为一个精神上的“闯入者”,他并没有把白人社会对华人和唐人街的生存挤压作为矛盾的锚点,也没有刻意把「中国人的精神」作为某种终极救赎的凭依。
他巧妙地用“林小海”这个从未去过美国、却因为父亲而与美国有了千丝万缕联系的特殊的“移民二代”作为叙事的焦点,彻底解构了笼罩在移民叙事上的某种表达范式。
通过顾峰、林小海、林荣生三代人视角的交错叙述,构建出一种连通中西、贯穿时空的精神内核,并且用文学化的语言回答了几乎从未有人触及的终极问题——
故乡,到底是什么?
正因为有对“乡”的执念,所以即使每次出走都成为一种流亡,却还要在异乡为故乡招魂,甚至要在异乡安葬下故乡的“尸体”,并在上面盖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